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

ID:26597164

大小:164.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27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_第1页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_第2页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_第3页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_第4页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一、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研究50年代以来,中国农科院在黄淮海平原开展“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科学试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研究课题包括:主要农作物的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盐碱地植棉、沙地葡萄、蚕桑等优质高产产品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区域水盐运动和旱涝盐碱的监测预报技术研究;提高化肥效益和快速培肥土壤技术;旱地农业增产技术,以及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的研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作物布局研究与地区开发经济效益研究;陵县、禹城、商丘不同类型实验区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的成套技术设计和生产性试验研究。这些研

2、究促进了黄淮海平原的经济建设,推动了黄淮海平原农牧林相结合大面积综合治理的发展,显示了综合治理的优势。在此,将这项研究的核心内容以框图方式(图10.4.1)展示出来,作为一个区域治理与农业开发的范例,同时也可以看到区域自然条件、农业开发的核心问题以及调整农业结构的相互关系。二、黄淮海平原水盐运动的一般特征水分在陆地表面以降水-径流(地表和地下)-蒸散和入海的形式不停地循环和运动着,可溶性盐类的运动基本上是在水运动的影响和控制下进行的。在半湿润季风气候,特别是降水的影响下,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有如下特征。首先,水盐运动在分配和转化

3、上的特点表明:每年参于黄淮海平原水循环的水量为2972×108m3(多年平均),七分来自降水,三分来自周围山地。这些水分的3/4以蒸散形式排出,1/4的水自黄、淮、海、滦等河径流入海。水分中的55%是以入渗—贮存—蒸散的形式和过程直接在土壤—植物—大气系流中转化循环的。19%的水分是经土壤补给地下水,然后又通过土壤(毛管上升和开采灌溉)而蒸散的。从上述水分分配和转化的实际资料中,可以看到以下几点:(1)黄淮海平原属降水—蒸散水均衡类型,降水和蒸散是水分进入和排除的主要形式。(2)降水集中,分配不均,旱涝灾害严重。(3)由于降水较

4、多而集中和地势低平,每年有大量水分补给地下水和大量地下水被蒸散和开采利用,地下含水层对水分起着重要的调蓄作用。(4)水分的3/4是经过土壤—植物系统贮存、转运和利用的,所以,土壤是黄淮海平原的水分的最大调蓄场所。(5)水分的l/4以径流形式入海。第二,在季风气候影响下形成的旱季和雨季的更替,也使土壤潜水中的水盐循环系统明显地表现为季节性的上行和下行过程的更替。经对曲周县的降水资料分析,7、8两月降水336mm,占年降水量的56.7%(多年平均),由于雨水大量入渗土壤和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抬高1~2.5m不等。可是,在旱季的10个

5、月里,降水量只占年降水量的43.3%,且相当分散。据18年统计资料,最大日降水量达20~40mm的,平均每年只有一次,所以旱季里基本上不存在自然的水盐下行运动过程。水盐在土壤中作垂直方向上行和下行运动,使盐渍地区的土壤出现明显的旱季积盐过程和雨季脱盐过程的季节性更替。与此同时,在地下水埋藏不深的冲积平原上,地下水也存在着旱季蒸发,水位回落和雨季接纳雨水补给,水位上升的相应过程。第三,多方面的资料表明,黄淮海平原地下水矿化度与化学组成的关系及所表现的易溶盐积聚阶段如表10.4.1。盐源的化学组成,地形和母质等均对地下水的性质发生影

6、响,但随矿化度的增长而出现的各积盐阶段的总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第四,易溶盐在土壤和潜水中的积聚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更主要地表现在盐类的组成上,影响土壤积盐量的因素很多,潜水矿化度是因素之一,而一般情况下不起主导作用(表10.4.2)三、地球化学分区及水盐运动动态变化在气候、地貌和古代积盐过程的综合影响下,黄淮海平原的易溶盐的化学流空间上有规律地进行着迁移、积聚和分异过程。按其空间分异特征和易溶盐在土壤-潜水中淋溶和积聚的特点,可以划分为五个大区和一些亚区(图10.4.2,表10.4.3) 易溶盐的大区分异断面(图10.

7、4.3)揭示了易溶盐的地球化学分异的总特征和格局。水盐运动的变化,在气候和地下水影响下,周年内水盐运动可分五个阶段(图10.4.4)。 四、盐碱土综合治理实例(鲁北禹城盐碱土综合治理)禹城县实验区地处黄淮海平原的鲁北地区,属历史悠久的灌溉农业区。在发展灌溉中,长期引黄河水灌溉,且大水漫灌,灌排失调,使灌区土壤盐渍化迅速发展。耕地中盐碱地面积由50年代的25%增至60年代的80%,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实验区潜水矿化度的分布北部为1~1.5g/L、中部1.5~2.0g/L、南部大多为1.5~2.0g/L、局部为2.0~3.0

8、g/L。地下潜水埋深、矿化度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如表10.4.4。禹城实验区盐碱地综合治理首先从研究旱、涝、盐碱、瘦的自然规律出发,采取以打井(浅、深井)抗旱灌溉,降低地下水位;挖沟排水排盐;种植绿肥、培肥土壤;建立农田林网和改革种植制度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达到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