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推动与印度莫迪政府民用核合作的动因

美国推动与印度莫迪政府民用核合作的动因

ID:26554952

大小:5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7

美国推动与印度莫迪政府民用核合作的动因_第1页
美国推动与印度莫迪政府民用核合作的动因_第2页
美国推动与印度莫迪政府民用核合作的动因_第3页
美国推动与印度莫迪政府民用核合作的动因_第4页
美国推动与印度莫迪政府民用核合作的动因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国推动与印度莫迪政府民用核合作的动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美国推动与印度莫迪政府民用核合作的动因大国间民用核能合作,一直是世界经济领域的关注焦点。2005年7月,美印发表了民用核能合作《联合声明》,引发国际社会热议。此后,两国的民用核合作却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仅保留对话与磋商但却无实质进展。对此现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吴彤、张利华认为,美国与印度的核协议的动因“主导因素是美国的南亚制衡战略”[1]。照此逻辑,美国对南亚制衡战略的认知和行为强度决定了民用核合作的强度,但2005-2011年,美国的南亚制衡战略有加强趋势,特别是“主导权”及“战略制约”[2]意愿显着增强,但美印之间的核合作

2、并没有取得进展,相反美印关系在这几年间有“倒退的趋势”[3]。纳伦德拉?莫迪的境遇也在这个“倒退”之中:在当选总理之前,由于宗教政治原因,莫迪曾两次被美方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被拒绝发放签证,该禁令一直持续到2014年5月莫迪就任印度新任联邦总理之时。但莫迪就任总理之后,美印关系有进一步改善的迹象,其中代表性的进展就是2014年美国进一步推动与印度的民用核合作。那么为何同是一个莫迪,美国却采取了两种不同态度?特别是莫迪之前的印度政府比莫迪更能为美国人所接受,但是美印关系改善程度却有限,而一个被美国禁止入境的莫迪却改善了美印关系。这是何

3、种原因呢?本文试在现实主义之外,采用建构主义的解释模式来理解美国推动与印度莫迪政府民用核合作的动因。一、建构主义体系文化的解释力建构主义强调国际体系对结构单元的作用,认为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有观念而不是物质力量决定。从这个角度而言,美国改善与印度的关系,一个重要原因(不是唯一原因)是某种体系文化变化所致。要清楚地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体系文化的划分开始讨论。按照温特的划分,国际体系文化包括霍布斯、洛克和康德三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尽管是可以共存,但根本上是发展关系。然而,国际体系文化可以是一个连续体,但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历史统一体,在

4、同一个历史的时段内,存在着多个竞争的体系文化。例如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各自代表着一种体系文化,而印度代表的不结盟运动等代表着介乎两者之间的文化。冷战结束以后,福山《历史的终结》看到了体系文化进入一元发展方向的趋势。然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崛起,上合组织、亚投行等机制的发展及创设代表着不同体系文化正酝酿形成。从体系文化的基础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加大了国际社会的差距和分裂(弱整体化和强区域化);从体系文化的对象行为体来看,在“人道主义干预”和“保护责任”等理论支持下,西方大国在国际关系中频

5、繁使用武力干预,形成多个区域化在结构上的不均衡的状态以及国际社会在价值观上进一步分裂。这使得21世纪的体系文化实质上被分割为至少两部分:中俄主导的东方式文化和欧美主导的西方式文化。这个文化不是按照温特的方法来划分的,而是按照价值观形成的共同知识划分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两种体系文化没有共同知识,而是因为共同知识内部的离心力超过了合力。由于中俄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与美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对立,因此可以认为中俄的体系文化正重塑国际格局。二、欧美主导的体系文化与印度的互动建构过程在互动建构中,欧美主导的体系文化作为结构与美国、印度作为施动

6、者与结构互相建构。欧美的体系文化中,注重对规则遵守状况和行为体行动性质的断定。在美国与欧美体系文化这个结构体中,美国与体系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同时受欧美体系文化界定,欧美的体系文化只有通过美国及其活动的对象(印度)才会存在。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废除“多边核力量”等选择性扩散[1][2][3]下一页计划,实施更为严厉的核不扩散政策。在欧美体系文化对核问题的认知中,形成了阻止美国盟友进行核试验、劝导各国遵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以及强迫亲密盟友保持无核武器状态的“劝阻、威胁和制裁”[4]效果,并形成了自觉的文化遵守,成功阻止了那些依赖美

7、国的国家谋求核武器。西方未能阻止印度1974年进行核试验,但欧美体系文化中对核扩散的认知并未根本改变,相反美国与西欧国家一起加强核不扩散政策,推动了制定或执行自动制裁政策。国际政治论文1.印度参与体系文化的选择与嬗变。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并没有与欧美体系文化建立起认同,相反印度更接近该体系文化的对立面,即冷战时期的苏东阵营。因而此时的印度强调自己“发展中国家身份”“社会主义”的非欧美体系身份,印度并不愿接受西方规则,也接纳欧美的体系文化。冷战后,苏联东欧建构的国际政治秩序结束。印度从20世纪90年代起,不再强调其“社会主义”的苏东

8、意识形态文化特征,转而强调“民主国家”“市场经济”“大国地位”等符合欧美体系规则的为文化符号,以融入西方和被西方所接受。由于印度的文化符号与欧美体系文化相互融合、建构,此时欧美体系文化已经对制裁印度失去了兴趣。1998年5月,印度进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