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第8期儿童心理课程佛山市中医院儿科莫珊副主任中医师学习外部动机有趣的游戏1、你最喜欢的上司是怎么样的?2、你会以怎样的方式对待他(她)3、你最讨厌的上司是怎么样的?4、你会以怎样的方式对待他(她)在亲子关系中,当你与孩子相处时,你的方式与哪一位上司更相近?怎样去爱孩子爱他——就让他成为他自己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替代品1、溺爱孩子的父母,其实是在溺爱家长心中的另一个“弱小”的自己。2、粗暴的家长,训斥和责骂的是家长内心另一个”处于弱势”的自己。给予孩子爱,体验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学习外部动机l在竞争性较强的教育体制中(如中国香港、中国、日本、
2、韩国等),学生表现出的焦虑水平高于平均值,内部动机(对某学科的兴趣和喜爱)较低。这意味着,尽管较强的竞争性可能会在学习成绩上带来收益,但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心理健康方面却会付出代价。这些代价从长远来看会有一些不可预见的负面影响,如对学生的终身学习。l如果痛骂教育体制,一定会迎合很多人的心意,l事实证明,这不解决任何问题。而这造成非常糟糕的结果是:我们在骂体制的同时,也消解了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力量。l在我们的世界里,一直都有“骂时义愤填膺,做时袖手旁观”的影子。l借用里根总统的话说:“别指望政府能解决问题,其实政府才是问题。”l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我们只能
3、回到自身。教育永远内在于一个人文的世界。l外部动机激发不当会削弱内部动机的强度狄西的研究(1975)活动:有趣的解迷游戏甲组:有报酬(钱)乙组:无报酬结果:在自由选择阶段,甲组继续解迷的时间较乙组短。l故事:经济学家与孩子什么手段干预了外部动机1、正强化适当的表扬与奖励、获得优秀成绩正强化的实施要点(1)正强化实施前,把计划告诉儿童,以期取得其积极配合。(2)在目标行为出现后立即予以强化。(3)在孩子没有把目标行为内化成自己的内部动机前,强化行为应该一直持续下去,以免出现前功尽弃。(4)分配强化物时,最好能结合其他奖励,如口头赞扬、拥抱、微笑等。为了避免
4、饱厌现象的产生,应时常更换所用的赞扬语句。(5)为了防止饱厌情况出现,矫治者在每次强化时只给予少量的正强化物。适当地控制正强化物的发放数量,可以保证正强化物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最大有效性2、负强化取消讨厌的频繁考试或惩罚便是负强化的手段。3、惩罚惩罚则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如频繁的惩罚、考试不及格等便是惩罚的手段。家庭惩罚的方式是很多的,常用的包括体罚、谴责和隔离4、消退即当孩子的错误行为发生时,我们不必去追究其原因,只让这种错误行为获得其自然的结果。是一种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的行为矫正方法,通过消退法可以消除已建立的不良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消退所期望
5、的效果,极少即时出现。常常是在行为减少前,不良行为在频率和强度方面均有一个短暂的增加或“暴发”,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步见效。它可能会重新出现。这种现象是行为的自然“复苏”,儿童会用旧行为(如发牢骚)试探能否再次导致关注,这时如果父母继续忽略这种行为,该不良行为迅速减少。一些父母会混淆消退和“不做任何事”,他们往往认为不良行为是一定不能容忍的,必须受到惩罚,其实,应用消退不等于“不作为”。学习外部动机1、榜样作用2、先让孩子感受爱3、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而产生的动力。即活动本身使人获得满足,活动本身是一种奖励与报酬,而无
6、需其它外部激励。内部动力:内部动机由3种内驱力引起(布鲁纳,1915)好奇的内驱力:求知欲胜任的内驱力:好胜心,求成欲互惠的内驱力:实现社会价值、亲和动机人的五个基本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一位爸爸给我的启示。任何学习,只有与孩子的天性匹配,才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内部的动机。学习的内部动机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你的孩子的天性在哪里?当孩子们被斥责“不够专心”的时候,你是否对孩子乐此不疲地关注某个事物视而不见?当孩子暂时跟不上,你是送到学习班去机械训练,还是帮孩子归因分析,并相信种籽,
7、也相信岁月?把孩子的优势转化成他终身学习的内部动力总结:如果我们让环境、学习方法匹配孩子的天性,学习就成了孩子的兴趣,孩子就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即使有一定的压力也是正面的压力,这样的压力就像智力游戏的催化剂。凡是符合天性的学习,是充满魔力,加上一定的外部动力,孩子必然走向自我卓越和终身学习。反之,不顺应孩子的天性,在过大的外在控制下学习,即使孩子把学习做得非常好,也是不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的,这样的压力有破坏作用,当孩子们不再被约束时,自然会走向反面。如果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佛山市中医院儿科张群护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一车两轮,缺一不可。孩子上学后,学校
8、成为影响孩子的重要环境,家长和教师是天然的同盟者,都希望孩子能够尽可能地发展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