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介绍了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趋势,分析了其发病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蚕血液型脓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蚕血液型脓病;发生;防治 2009年春,蚕血液型脓病发病面广,损失较大,给广大蚕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总结经验,防患于未然,控制血液型脓病的危害,对泗阳县近几年来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 1血液型脓病的发病趋势 在20世纪90年代,泗阳县病毒性蚕病的发生主要以病毒性软化病为主,但近几年,逐渐以血液型脓病为主,而病毒性软化病基本上不发生。血液型脓病发病特点为:一是发病早,暴发迟。有的蚕
2、在2龄就大批出现“水白肚”症状和死蚕。5龄前蚕病发现较少,但到5龄3~5d突然暴发,有的在见熟和蔟中暴发,且大部分是血液型脓病。二是发病面广且较严重。2009年春,泗阳县各乡镇几乎不同程度都有发生,据调查,发生血液型脓病的蚕种达60%以上,发病严重的农户每张仅收蚕茧8kg。 2血液型脓病的发病原因 2.1消毒防病意识淡薄,导致病菌蔓延 2.1.1养蚕前消毒不彻底。首先血液型脓病病原的大量存在成为蚕病发生的隐患,一方面由于在养蚕前消毒不彻底,特别是中晚秋蚕自育自养户较多,没有专用小蚕室,导致一部分蚕室根本来不及消毒,另一方面是思想麻痹,认为上一蚕期没有
3、发生蚕病,环境中无病原物,从而忽略了蚕前消毒的重要性。其次是蚕农技术不到位,消毒措施不到位,药剂使用不当,配药不准,喷药不匀,消毒不认真,降低了消毒效果[1]。 2.1.2养蚕中消毒措施不到位。首先对蚕期中的消毒不够重视,见病才消,无病不防,致使蚕病一旦发生不能控制[2]。蚕药使用上不能对症下药,购买假劣蚕药,延误了治疗时间,致使病情加剧。 2.1.3蚕沙及病死蚕处理不当。每期蚕结束后,病死蚕乱扔,蚕沙处置不当,旧簇的多次使用等,导致病原菌污染蔓延,成为暴发蚕病的隐患。 2.2饲育管理不善,造成蚕体虚弱 2.2.1饲育温度偏低。在饲养期间,2、3龄
4、受闷,4龄低温多湿,造成蚕儿体质虚弱,在3龄期,有些蚕农为控制9日眠3眠,蚕室温度控制在26.5~28.0℃,而且还密封,不通风换气,人为造成蚕室中空气不新鲜,蚕儿受闷;到了4龄期仍习惯于养地蚕,关门养蚕既不加湿又不排湿,使3龄与4龄室温温差大,蚕座冷湿,空气潮闷,难以满足蚕对高温多湿的环境要求,从而影响蚕儿的正常发育,造成蚕儿食桑慢,体质弱,抗病力下降,容易感染蚕病。2.2.2饲养管理粗放。由于重点蚕区饲养量较多,户均养蚕6张以上,劳动力不足,管理粗放,具体表现在饲养过程中给桑不匀,蚕密度过大,造成食桑不足,发育不齐;除沙动作较重,易造成蚕儿创伤;不重视
5、分批、淘汰弱小蚕工作,造成混育感染,增加发病机会。小蚕期给桑量过多,蚕层厚,潮湿,有利于病原菌繁殖;使用新鲜石灰粉少,蚕屋潮湿,有利于病原菌繁殖,且蚕儿食湿叶、残叶多,新鲜叶少,所以蚕体虚弱,抗病力差。 2.2.3虫害严重,造成叶蚕交叉感染。桑园受桑螟、桑尺蠖危害严重,虫口叶多,加之部分桑虫携带的病菌通过粪便污染桑叶,造成蚕病发生。 3血液型脓病的防治 3.1彻底消毒,防止病菌蔓延 首先要充分认识消毒防病的重要性,克服无病不防的麻痹思想,把消毒防病工作贯穿于养蚕的始末[3]。其次在每期蚕饲养前,对养蚕场所和用具全面进行彻底消毒。对蚕室、蚕具、周围环
6、境等养蚕所涉及的场所,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特别是对发病污染的用具还须在新鲜石灰中浸泡30min,同时对蚕室进行全面喷药消毒,药剂要选好、配准,药液要喷匀,室具消全,消后要保管好。病死蚕应放到消毒盂内,蚕沙集中堆放,不可摊晒;养蚕后及时做好回山消毒工作,防止病菌的扩散。 3.2精心饲养,提高蚕儿体质 小蚕饲养应坚持专业共育,保持目的温湿度饲育,选采老嫩一致的桑叶;大蚕期做好良桑饱食,稀放畅养[4]。整个蚕期做好眠起处理、提青分批和淘汰弱小蚕工作,防止混育感染。重视3~4龄蚕室的温湿度,以利于蚕儿健康成长。在蚕3龄时温度不宜过高,一般在25.5~26.0℃
7、,以掌握10日眠3眠的小蚕饲育标准较好,并注意蚕室通风换气;4龄期时坚持蚕匾育,如条件有限,在大眠饲食2回叶后再进行地蚕育,遇到低于22℃以下的温度时,应及时加温,白天开门养蚕,以利蚕室干燥,空气新鲜,不使龄期延长,使蚕儿可以健康成长。在饲养过程中,做好每一个环节,以增强蚕儿体质、控制病原菌繁殖。在饲养中使用适熟叶增强蚕儿体质,发现有血液型脓病时,及时捡去病蚕,防止相互感染,以新鲜石灰粉为主,做到早晚各用1次,直到控制为止,从3龄开始,注意蚕病的通风换气,使其空气新鲜。 3.3加强桑园管理,搞好桑园治虫 从历年的养蚕情况看,桑园基础好的发生蚕病的数量较
8、少,因而首先要抓好桑园培肥管理,以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其次是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