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487426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7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局限的理性探讨(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局限的理性探讨(1)[摘要]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目前国内一些着名企业内部控制题目频出,业界开始反思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本文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现状,题目、途径。 [关键词]内部控制现状局限 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治理职员在经营治理实践中创造、并经过长期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视和自行调整的体系。它是对传统治理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一项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治理制度,其内部监视和控制贯串于企业经营治理活动的全过程。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当前企业内部财务舞弊案、违法违规事件频发,如“三九事件
2、”;2005年下半年,奶业巨头伊利团体掌门人郑俊怀挪用***案;上市企业创维团体董事局主席黄宏生等。最典型的“中航油事件”等都是现代企业高速发展过程中企业内控失调的典型案例。 本文鉴戒朱荣恩等的调查(2005年)的数据,从企业规模角度对内部控制的总体应用效果进行考察。 内部控制的总体应用效果情况(企业规模比较) 总体上看,较大规模的企业,其内部控制总体效果要好于规模较小的企业。调查的样本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总体应用效果“很好”和“较好”的有88家,只占57.9%。总体水平较低,情景堪忧。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局限分析 1.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 在现
3、代企业制度中,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经理层与一般员工之间都存在着代理关系。通俗地说,公司治理就是指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形成的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力制衡关系,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终极控制主体,董事会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决定公司的政策方针,对经理层进行监视,监事会则对董事会的行为进行监视,他们各负其责,协调运转。而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及治理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进步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治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 内部控制的辐射面图 当前我国很多公司虽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
4、总经理等高级治理职员,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真正落实。在实际操纵中存在董事会职员构成不公道,下属机构设置不完备,实际监控不到位、监控作用弱化,并且在具体运作上也存在不少误区:董事会中高管职员等内部董事比例过大,常有实施决策及监控的董事会与从事公司日常经营事务的总经理班子在企业治理中职责重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内部人控制”现象相当普遍,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式化,从而大大降低了内部控制的效果。 Treaday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全新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治理——总体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简称ERM)中指出:董事会
5、既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风险治理重要手段,董事会要在企业风险治理方面负总体责任。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仅仅限于公司总经理对中层治理职员和其他员工以及公司内部各项具体事务的控制,而把董事会排除在内部控制的主体之外。固然从内部控制日常运行的过程看,企业治理层是内部控制的主体,但现实中企业所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的环境,治理者的工作就是对这些不确定性做出反映,由于这种用头脑进行非程序化工作的特点,治理者的行为变得比普通员工更加难以监视,为了抑制高级治理职员在获取短期利益中的机会主义倾向,及时辨认、防止经理们可能的逾越控制等弄虚作假的行为,董事会应该对内部控
6、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通过“不丧失控制的授权”来保证企业有效运行,实现企业的目标。2.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在企业中,治理职员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或现实条件的制约,往往轻易对内部控制产生误解,忽略企业治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是有效的,必须遵守,没有特例,包括制定内部控制的高级治理职员在内。治理者是内部控制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对内部控制负终极责任,他们也必须遵守相关规定,不能绕过有关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有效与否,与企业领导有直接关系。一些企业之所以内部治理混乱,很大原因是一些领导破坏现行制度,导致职责分离、控
7、制制度失控,宽以待己,严以律人,以为内部控制只针对一般员工,和自己没有关系。事实上,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是治理当局良好地履行对资产委托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方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