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发展研究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发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构成(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界定1、早期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师从狭义上来说,建国后才真正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角色,如果从广义上来看,在学校中宣讲马克思主义的时间可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晌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可是如何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融入青年学子的精神血液之中,则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的宣扬与传播。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1920年7月李大判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在实际上就担起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教师角色,将"
2、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史学要论"、"史学思想史"、"唯物史观研究"、"社会主义"等课程开设到政治、史学、法律、经济等系,他还与张慰慈、陶孟知、陈启修一起在政治系举办"现代政治讲座",并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中国大学和朝阳大学等学校里开设和讲授10门以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送些课程与讲座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关切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显现了极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李大判成为了"在旧中国大学讲台上公开讲授马克思主义,并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组织教材进行教学的第一人"。伴随着中国革命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为宣
3、扬马克思主义和培养革命干部,共产觉人积极创办大学从事革命教育活动。上海大学、湖南自修大学、广州武汉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等等,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刘少奇、张闻天、李维汉、陈云等中央领导干部,还有李大钟、艾思奇、任白戈、何干之、周扬、郭末若等全国著名的学者、教授都曾经在学校宣讲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1933年8月16日苏维埃大学建立后,毛泽东和霍秋白曾亲自任校长,他们在完成繁忙的军事指挥和政治工作的同时,还挤出时间到校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把自己渊博的理论学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用大众化的语言讲授马克
4、思主义理论,掲露国民党军事进攻的反动性,并及时总结革命和苏区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用以指导新的实践。张闻天在苏维埃大学开学典礼上提出广大师生必须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的分类1、基础能力;人文素养能力、知识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认知能力(1)人文素养能力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呼吁高素质人才的新时代,人文素养教育被日益提上高校教育日程,成为了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当今大学生人文素养却十分令人堪忧,他们虽然掌握着丰富的知识信息渠道,却忽视了自身的人格塑造、道德素质培养
5、,价值观念开始扭曲、社会责任意识渐渐缺乏。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效性,这己然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问题所在,亟待解决。但是,离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单单只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更与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开展密切相关,而这一切都是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一载体的。"能不能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它的有效开展有助于扩展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质量。当然,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实效性的保证,他们作为素
6、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除了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业务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技术能力及较强的科研能力之外,还必需具各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力。因为一个拥有较高人文素养能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谏的实效性,而且还能通过自身在教学中所散发的人格魅力、在生活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念、在工作中所反映的行为方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素养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在人性品格、思想道德、也理观
7、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所具备的人文气质修养,简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养能力指他们个人所具有的人格、教养、气质及由此折射出的人性的综合品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体现了他们自身的也理精神风貌、思想感情状况及思考行为方式,而且也反应了他们在言行举止、精神观念中对自身及他人生存、发展的重视程度。一般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素养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其一即人文知识层次,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文史哲及语言、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所掌捏知识的丰富程度;其二即人文精神层次,主要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已有人文知识基础上所形成的
8、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具体而言,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