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473508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7
《阐述住宅工程中楼面裂缝的产生与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阐述住宅工程中楼面裂缝的产生与防治 房屋的裂缝理由是长期存在的现象。就裂缝轻重程度而言,轻者影响其美观,重者影响其安全使用,甚至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尤其是用户反映十分强烈,以下是由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住宅工程楼板裂缝问题探讨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已成为居民居住的主体。本文简要分析了住宅工程中楼板裂缝产生的部分理由,以及提出了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住宅工程;楼板裂缝;理由分析;防治措施 一.工程介绍 仙河苑三期E1标10#房工程建设计等级为一级,
2、建筑结构类型为短肢剪力墙结构。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建筑面积为10620平方米,其中该建筑地上24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为69.9米。本工程标准层楼板厚度有120mm和140mm两种。楼板配筋:东西两单元最边上的房间及客厅为上排Φ8100或Φ10100双向,下排Φ8100双向;中间的房间、客厅及阳台为上排采用负加筋Φ8150/200或Φ10150/200,下排Φ8150双向。混凝土均采用商品混凝土。本工程在主体施工过程中陆续发现楼板裂缝,其特征为: (1)房间板面四角处斜45&d
3、eg;向裂缝,其裂缝宽度在0.3mm左右,长度基本为0.8~1.3m,有43条。 (2)沿楼板跨中,特别是沿楼板内电气导管敷设方向的裂缝,多为直线型贯通裂缝,其裂缝宽度在0.1-0.2mm之间,长度在0.5-2m之间,有36条。 (3)楼板支座处裂缝,此类裂缝沿墙体四周不规则分布,裂缝宽度在0.3mm左右,裂缝较少,有6条。 二.楼板裂缝的理由分析 楼板裂缝产生的理由很多,主要理由在于设计、施工及气候的影响。以下就本工程产生裂缝的主要理由进行分析。 2.1.设计理由 (1)从设计的角度看,本工程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
4、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配筋量达不到要求。本工程的楼板多数未采用双层双向配筋,钢筋采用光圆Φ8mm和二级Φ10mm钢筋,钢筋强度较低,从制约裂缝考虑配筋偏少。设计单位在支座处多数设置分离式负弯矩钢筋。另外对现浇楼板构造筋配置不重视,阳角无放射筋,薄弱环节无加强筋,负弯矩处钢筋配置不够。部分现浇楼板内暗敷PVC电线管较多,该部位有的甚至两根电线管交错叠放,致使管道上口混凝土保护层超薄甚至浇空,易产生裂缝。 (2)房屋的四周阳角由于受到纵、横两个方向剪力墙或刚度相对较大的楼面梁约束,限制了楼面板
5、混凝土的自由变形。因此,在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变化时,楼面在配筋薄弱处(即在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处)首先开裂,产生45°左右的斜角裂缝。虽然楼地面斜角裂缝对结构安全使用没有影响,但在有水源等特殊情况下会发生渗漏缺陷。 (3)本工程为高层住宅,短肢剪力墙较密,因此结构竖向刚度大,而楼板的刚度较竖向刚度小,当各类因素引起水平变形时,易造成板角开裂。 2.2.施工质量理由 (1)本工程楼板拆模后,板面和板底长期裸露在大气中,正是这种环境效应(受温度、湿度、风力影响使水泥石毛细孔、凝胶孔内的自由水由表及里逐渐蒸发)和尺寸效应(楼板裸
6、露面积大,厚度薄)的共同影响,使楼板较其它构件更易出现干缩裂缝。 (2)模板施工不规范:施工单位在工程垂直支撑与楼面接触部位没有设置楔子使其顶紧,甚至减少模板支撑的数量,水平拉杆未贯通,纵横向边跨未设剪刀撑,致使混凝土在浇捣过程中模板系统出现局部变形,导致裂缝产生;施工队伍为赶工期,模板支撑拆除时间过早;当混凝土楼板浇捣完毕后混凝土尚未达到规定强度就提前上人及堆放周转材料和钢筋,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导致结构受损产生裂缝。 (3)混凝土板内水电线路管铺设不当:套管铺设不够牢靠,集中铺设,上下交叠铺设致使水管、电线套管上皮落在混凝土
7、层厚度的1/3以上,保护层不足,顺管线走向未有附加钢筋加强,就可能造成板面沿管线长度方向产生裂缝。 (4)空载养护期不足:本工程主体施工正值盛夏,每个楼层施工速度7天左右,有的不足6天一层。从板面混凝土浇完、收光,楼板混凝土面单空载养护时间仅为半天,加之混凝土浇捣完毕,未即时进行表面覆盖和浇水养护,导致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及混凝土表面收缩而产生裂缝。 三.混凝土楼板裂缝的防治 3.1.设计方面 (1)为使楼板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情况一致,现浇楼板应按双向连续板计算配筋。为减少开裂,应采用双向配筋,增加表面配筋量。楼板配筋应采用三
8、级钢,负筋不采用分离式切断,改为沿房间双向全长配置,并且适当加密;所有阳角应设放射筋。多年来实践充分证明,凡按上述设计的房屋,基本上不再发生45°斜角裂缝。 (2)楼板内管线应尽量避开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可采用线盒,同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