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

ID:26472706

大小:89.5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11-27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_第1页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_第2页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_第3页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_第4页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在汉代社会中,除地主经济外,还普遍存在着自耕农经济。然当时自耕农的数量有多少?其经济状况如何?自耕农经济的兴衰对整个社会经济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做一初步探讨。一、自耕农的产生及其数量变化经典作家在论述封建生产方式时,曾多次谈到自耕农问题。恩格斯说:"在中世纪,到处存在以生产者的生产资料的私有为基础的小生产,在农村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自由的或农奴的小农经营。"①a斯大林也说:在封建制度下,"除了封建所有制以外,还存在农民和手工业者以本身劳动为基础的个体所有制,他们占有生产工具和自己的私有经济"。②b这就告诉我们,在封建制社会中,除封建地主的大土地所有

2、制外,还存在着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自耕农这个阶层,一般地说,它自己拥有小块土地,从事个体生产,劳动所得归自己支配。它只承担国家的租赋徭役,而不向地主交纳地租,因此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0~281页。②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50—661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秦汉时期的自耕农,与西欧有别。它具有典型性的群体,是"编户齐民"的主体,国家赋役来源的基础。这种自耕农的显著特征是

3、: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以农为主,耕织结合,自食其力。就汉代自耕农的模式和经济状况来说,通常是"五口之家","一堂二内",两个劳动力,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和家庭副业。其经济结构,虽然比不上当时的地主经济,且较脆弱,但和佃农、雇农等贫困下户相比,则显得优越一些。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大量存在,不仅是当时维持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生存的经济支柱,而且也是地主制生产关系和再生产的必要前提之一。自耕农的产生,是从井田农民份地的私有化开始的。自春秋中后期起,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土地的出现,逐渐冲破奴隶主贵族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其时拥有私有份地的农民,有的发展成为地主,有的便成为自耕农、半

4、自耕农。而自耕农的形成和大量涌现是在战国以后,或者说是从战国开始才普遍跨入历史行列。它是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发展的。史实表明,于战国初期,在魏国力主变法的李悝,就曾以"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①,作为典型事例,具体描述了自耕农的生产、生活状况。秦国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爰田制",招诱三晋之民,"给以田宅,复之三世",奖励耕织,增加了不少的自耕农。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6年颁布"令黔首自实田",②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使地主阶级也包括自耕农在内的土地私有制得以合法化和法典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汉书》卷

5、二十四《食货志》。②《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崔骃《集解》注引徐广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汉立国之后,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部分调整、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占有关系,使大批奴婢、庶子、贫苦农民获得土地,上升为自耕农。同时,汉初一度推行"名田制"。这种以名占田,实属肯定"私田",进一步承认了地主、自耕农的土地私有制。再者,统治者为稳定封建统治秩序,长治久安,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政策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例如:放免奴婢,劝趣农桑,轻免田租,减省徭役,与民休息等。故《史记·律书》载:文帝时,"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

6、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所谓和乐者乎……自年六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自耕农在文、景之时发展到了高峰。自西汉中期以后至东汉,自耕农的处境虽然逐渐恶化。自耕农经济不甚稳定。但在"农本"思想的指导下,统治者为保证赋役来源,十分强调"地著",为使农民固着在土地上,当时对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或"赋民公田"、"赐民公田",或"假贷种、食"等,因而自耕农仍然为数不少,自耕农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由此可见,战国秦汉时期,自耕农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一是由于当时铁农具的使用与推广,使农民有可能用剩余劳动来开垦荒地,而获取小块土地;二是和剧烈的社会

7、变革有关,当时在社会的转型或更替过程中,从所有制到阶级关系都经历着重大的变化。大规模的政治、阶级斗争,无不冲击着原有的生产善系,冲击着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使部分土地转化到农民手中,使无地农民变成自耕农。三是和重农政策有关。当时的重就是说农政策,主要是培植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地主经济,但对自耕农的形成和发展,也起有促进作用。那么,汉代自耕农的数量究竟有多少?它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发展变化如何?这个问题,古籍缺乏具体记载,很难准确地掌握其详细数据。但也不是无蛛丝马迹可寻。据载:汉初,"讫高帝十二年,侯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