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470458
大小:493.2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27
《超融合助力科技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超融合助力科技发展作者:盛瀚北京银行。摘要:本文介绍超融合系统的概念及发展趋势,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如何有效解决传统IT系统面临问题,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提升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和操作性。关键词:超融合,HCI,数据中心1.概述1.1.什么是超融合“超融合”概念最早是由NUTANIX提出的,2015年被公认为超融合元年,在软件定义存储SDS的推动下,超融合架构正在引领一场巨大的变革,成为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DDC的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对于超融合的定义国内外有一定的差异,一般将其称为超融合基础架构(Hyper-ConvergedInfrastructure,或简称“HCI
2、”),指在同一套单元设备中不仅仅具备计算、网络、存储和服务器虚拟化等资源和技术,而且还包括备份软件、快照技术、重复数据删除、在线数据压缩等元素,而多套单元设备可以通过网络聚合起来,实现模块化的无缝横向扩展(scale-out),形成统一的资源池。相对于HCI架构来说,传统的物理数据中心采用的传统方式的基础架构,多定义为服务器、网络和共享存储系统相互连接的生态系统。而这些共享的存储系统,一般也是由多个服务器通过专门设计来实现使用块或文件数据的存储,在物理网络上的共享。而超融合架构它可以提供一个虚拟化基础设施,而不需要单独的物理服务器、网络和存储。HCI是实现“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DDC)的终极
3、技术途径。HCI类似Google、Facebook后台的大规模基础架构模式,可以为数据中心带来最优的效率、灵活性、规模、成本和数据保护。1.2.国外超融合发展趋势根据Wikibon的分析报告,2016年是真正云计算落地的开始,超融合和ServerSAN未来市场空间将超过600亿美金,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以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存储逐渐被淘汰,未来市场份额仅占10%。超融合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传统IT厂商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已经落后于新技术厂商,未来潜在市场空间是巨大的。图1Wikibon分析报告IDC发布了全球2017年第一季度融合系统调查报告,全球融合系统市场收入同比增长4.6%至26.7亿
4、美元。本季度新增存储容量1.48亿字节,同比增长7.1%。图2IDC分析报告IDC表示:“融合系统已经成为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市场创新和增长的重要来源。这些解决方案代表了推动数据中心现代化和效率(如闪存,软件定义基础设施和私有云平台)的关键技术的渠道。”1.3.国内超融合技术发展现状我国超融合技术未来发展动力强劲。运营商世界网发布《2016年度中国云服务及云存储市场分析报告》,通过对云服务及云存储市场全方位分析,揭示市场现状。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达到378亿元,2016年达到516.6亿,同比增长36.6%,2013-2016年间CAGR为32%,而2017年预计这一数字将达到
5、690亿。其中,私有云市场在我国云计算市场占比较高,2013-2016年间占比均超过70%。2015年,我国私有云规模为275.6亿元,2016年达到344.8亿元,同比增长25.5%,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762.4亿元。私有云是超融合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向,随着私有云的告诉增长,将为超融合在我国的高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云计算开源发展调查报告(2017)》显示,近七成的企业已经应用或测试OpenStack,金融行业的客户虽然对OpenStack保持谨慎态度,但也有超过一半的金融企业在测试OpenStack。OpenStack可以称得上是私有云的一个标准框
6、架。近来,一些OpenStack厂商也感受到了来自超融合的竞争,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型的云中,超融合的使用比例有逐渐上升的趋势。2.传统科技IT系统面临的挑战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细分和互联网+的不断深化,传统IT架构不得不进行转型。一方面,企业多年来IT基础设施大量投入,各类衍生系统大量开发需求,消耗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瞬息万变,市场竞争的压力使传统IT部门不仅要考虑短期产品开发效益,而且还要分析市场环境变化对自身业务系统的影响,最后,传统的三层架构在快速环境部署、高校运行维护、数据扩容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图3传统科技系统面临的挑战3.超融合设计特点3.1.基础架构
7、超融合基础架构取法于IT架构,拥有许多类似的特性,同样都是使用通用硬件服务器为基础,将多台服务器组成含有跨节点统一储存池的丛集,来获得IT环境需要的效能、容量扩展性与数据可用性,可透过增加丛集中的节点数量,来扩充整个丛集的运算效能与储存空间,并透过丛集各节点间的彼此数据复制与备援,提供服务高可用性与数据保护能力。运算单元与储存单元的融合 传统IT架构使用分离的运算与储存单元,如以服务器搭配外接SA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