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430557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6
《性别隐匿的赛伯空间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性别隐匿的赛伯空间论文人们之所以将两性平等的乌托邦理想寄望于网上虚拟社会,是由于现实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现实显而易见。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女性群体与男性群体之间的巨大分野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联合国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女性成年文盲比男性多60%,女童入学率比男童低13%,女性工资水平是男性的四分之三。在工业化国家里,女性失业率比男性高,妇女构成四分之三无报酬的家庭帮工。妇女贫困化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freelind)和自我(self)。因特网的出现似乎使这种状况有所改变。这种新型电子传播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思想与身体之间的关
2、系。威廉·S·吉布林(arketPlace和1993年的Clipper),结果发现在网上抗议、声讨浪潮中,妇女参与者的数量远远低于男性,并且女性发表观点的语言风格显示出与男性的差异,女性在发表反驳的观点时常常用升调来试图获得别人的同意,并较多地使用情感符号,特别是表示高兴的符号来活跃交谈的气氛。罗拉·克拉克的个案研究证实了语言学家哈林1993年关于因特网语言特征的研究结论,即在电子语言风格上两性存在明显差异:女性只是微弱的主张,而男性却是强烈的主张(LauraJ.Gurak,1997)。凯文·克劳斯顿和艾瑞卡·卡墨文(1994:78-79)通过对新闻组参与成员的
3、分析,也发现在线男女的话题、兴趣都存在明显差异。另外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计算机中介交流交谈的匿名性只不过使大胆发言的人多一点而已,但仍然不能改变男性在计算机中介话语交流中的支配地位,计算机中介交流技术并不是使两性平等的灵丹妙药(同上)。可见,关于这方面研究的结果是模棱两可的。在讨论计算机中介交流世界中男女交流风格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时,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参与计算机中介交流的女性人数远远低于男性,这使得“平等”的赛伯空间对广大女性而言显得相当遥远。在全球因特网用户中,据估计,36%是女性,64%是男性。尼尔逊媒体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全球因特网用户中66%是男性,使
4、用程度达到77%。凯文·克劳斯顿和艾瑞卡·卡墨文1994年的对两个有关女性主义话题新闻组参与程度的调查研究表明,女性的参与程度更低,只有13%,比例差距之大触目惊心。因此可以这样说,即使计算机中介交流环境中交流是性别中性的互动,对于较少参与网络活动的女性而言无太大意义。有学者指出造成妇女参与程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特网本身的构建哲学和隐蔽的趋势是以男性为中心,女性未能在设计技术革新中起显著作用。同时,在社会化过程中,男性逐渐比女性更感兴趣于计算机科学,并较女性更早使用该技术。父母也更可能给儿子买计算机和游戏机作为启发智力的礼物。在学习正式教育阶段,教师趋向于引导
5、男生向计算机科学等理工科方向发展。即使游戏中传递的文化讯息也是将计算机科学作为男性的领域。有研究发现:花费于计算机的时间与成就测试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或许这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两性在参与因特网等信息传播技术方面的巨大差异。因此,从因特网的构建哲学和基础来看,因特网技术本身不可能自动纠正性别成见。因特网上同样存在性别歧视。在网上,不尊重妇女甚至侮辱妇女的色情内容随处可见,妇女在赛伯空间中依然作为被观赏、被看的对象,依然是强调其生物属性的“二等公民”。在公共事务中,妇女的观点常常受到冷落甚至嘲笑和打击。1993年发生在美国的CLIPPER网上抗议案例显示出赛伯空间中男
6、性对杰出职业女性的歧视。事情源于1993年克林顿政府计划实行计算机密码术的联邦标准即CLIPPER,政府将独自拥有密码锁。美国公众由于恐惧隐私权和言论自由受到侵害以及对垄断的担心,纷纷在网上表达反对意见,很快形成一股网上抗议浪潮。乔治镇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国际密码术专家、曾经在1983年出版了《密码术和数据安全》而奠定了在该学科创造者地位的多罗西·邓林(DorothyDenn-ing)教授却因发表维护CLIPPER的观点而遭到辱骂。一些网民骂她是“邪恶的东方女巫”,对她的称谓为“女士”而不是“博士”或“教授”。对其不满的发泄主要针对她的性别,而不是就观点而言。
7、赛伯空间依然存在与现实社会相似的性别歧视,并非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认为计算机中介交流世界中不存在性别差异的乐观派的观点其实隐含着这样两个假设:第一,语言是价值中性的;第二,因特网技术也是中性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则对此作出了不定的回答。墨菲(Murphy)和福莱克斯(Flax)曾先后提出“语言不过是一套人工符号系统,因此无真实性(truth)可言”(PaulineRosenau,1992)。人们对实践的了解并非取决于事件本身特征,而取决于描述事件所采用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段。语言的意义总是带来意义使用者的个体风格,在具有不同个体风格的使用者的传播过程中不可能保持客观
8、性。也就是说,不存在所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