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福建省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三)

2008年福建省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三)

ID:26428091

大小:78.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26

2008年福建省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三)_第1页
2008年福建省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三)_第2页
2008年福建省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三)_第3页
2008年福建省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三)_第4页
2008年福建省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三)_第5页
资源描述:

《2008年福建省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8年福建省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三)〔福州林志强语文工作室〕第Ⅰ卷(选择题,共15分)一、(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1—2题。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动,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⑴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⑵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⑶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能够影响人们在生活中作出的重大选择;⑷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

2、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相呼应。当然,任何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

3、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死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

4、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正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

5、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1.对“儒家文化”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已彻底绝迹。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B.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

6、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C.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的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要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3—5题。日喻韩愈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

7、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

8、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