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重庆八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重庆八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ID:26421762

大小:234.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26

【语文】重庆八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_第1页
【语文】重庆八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_第2页
【语文】重庆八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_第3页
【语文】重庆八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_第4页
【语文】重庆八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重庆八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庆八中高2011级高三(上)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30分)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考试结束,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有两对读音不同的一组是()A.慰藉/狼藉妃嫔/濒危参加/

2、参差不齐B.复辟/媲美行伍/行家毒蛇/虚与委蛇C.蛮横/横祸标识/识别歼灭/缄口不言D.佝偻/伛偻稽查/稽首呼吁/长吁短叹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佳肴污告远见卓识枉费心机B.殉职斑斓穿流不息理屈词穷C.抱怨贸然无事生非毁家纾难D.宣泄凌厉事必恭亲厉兵秣马3.下列各项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综合多次调查结果,贾樟柯在理工科学生中的知名度较低,学生对他是第几代导演,他的代表作有哪些知之甚少,看过他作品的人更是凤毛麟角。B.尼古拉·萨科齐当选为法国总统后向媒体表示,上任之后要先从硬骨头啃起,当仁不让地解决法

3、国目前面临的三大经济难题。C.“小李已经主持过好几回学校的大型活动了,这次让她担任联谊活动的主持工作,真是赶鸭子上架,算找对人了。”余老师一脸自豪地说。D.京剧和地方戏在艺术形式上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泾渭分明,其实它们之间相互借鉴、吸收的地方很多。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著名影星李连杰创办的壹基金要离开中国红十字会单飞了,在2010年中秋节前后,就此种诀别属于“嫁女”还是“离婚”,媒体和慈善界还在字斟句酌。B.“悟本堂”镇堂大师张悟本在谎言被揭穿之后仍可从容“停业深造”,以及稍后李一道长“成仙”骗财之路败退之后坦然“

4、无限期闭关修炼”等“忽悠者”“东窗事发”仍可“全身而退”的现象,让我们有既荒唐又愤怒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C.海南“国际旅游岛”项目是我国由官方独立建造、独立规划、独立投资、独立管理、独立收支的特大型海岛旅游规划,该项目的曲折实现,将成为我国旅游开发史上的重要一笔。D.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者表达自己的不满。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

5、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

6、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

7、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

8、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