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家之界定与营建——三论新道家论文

新道家之界定与营建——三论新道家论文

ID:26407794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6

新道家之界定与营建——三论新道家论文_第1页
新道家之界定与营建——三论新道家论文_第2页
新道家之界定与营建——三论新道家论文_第3页
新道家之界定与营建——三论新道家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新道家之界定与营建——三论新道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道家之界定与营建——三论新道家论文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生存方式,以道家固有思想加以内在生机的阐释,而探寻本国本民族文化的新生命,这是新道家的意义所在。近十余年来1,学者探讨新道家问题,呼吁“新道家”学派的营建,乃至酝酿成立全国性、国际性的道家研究机构与创刊专门的学术刊物.freel.北京:中华书局,1986.2德黑格尔(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江林昌.夏商周文明新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4孙景坛.关于道家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01

2、,.freel.北京:三联书店,2002.6清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7清黄汝成.日知录集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4.8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9张京华.朱子所论《易传》“一二四”与《老子》“一二三”问题及其得失A.朱子学刊编辑部.朱子学刊:总第12期C.合肥:黄山书社,2003.10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顾颉刚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1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2林正珍.台湾五十年来“史学理论”的变迁与发展:一九五0~二000J.汉学研究通讯,

3、2001,(11).20:4.13张京华.《老子·道经·一章》“玄之又玄”解J/OL..Confucius2000.,2001-02-13.14张京华.《老子·道经·二章》“有无相生”解J/OL..Confucius2000.,2001-02-26.--------------------------------------------------------------------------------1由“弘道”层面而非单纯时间概念上对于“新道家”的探讨,可以董光璧先生《当代新道家》一书的出版(华夏出版社1991年)为肇端。2笔者于1994年上

4、学期,在北京大学主讲文科高年级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课上强调四个观点,其一为“提出建立新道家并与新儒家补充”(见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课教学提纲》油印稿)。2002年上学期,在洛阳大学主讲“中国文化史专题”选修课,也曾提及新道家问题(见该课程讲稿《在厄八讲》,载Confucius2000.学术网站)。1998年,发表《说新道家──兼评董光璧〈当代新道家〉》(与白兴华合写,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2000年,发表《庄子留给我们什么?——我所理解的新道家》(2000年11月北京第三届庄子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载Con

5、fucius2000.学术网站)。3以上引文均见1。4如笔者的朋友孙景坛先生即持此观点,见4。5钱穆语,见5(P17)。6陆九渊《与朱子书》,引自6(附《朱陆〈太极图说〉辩》P500)。7朱熹语,见《朱子文集》卷三十六《书(陆陈辩答)·答陆子美(陆九韶)》。《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十一年福州府学刊《朱子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本。8参见9。9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道家文献的出土已有《老子》西汉马王堆帛书2种版本,战国郭店竹简3种版本,《庄子》汉代双古堆竹简与张家山竹简2种版本,《文子》西汉定县竹简1种版本。10顾潮语,见10(顾潮《顾颉刚先生小传》P2)

6、。11《中国辨伪史略》原为顾颉刚为《崔东壁遗书》所作的长篇《序言》。顾颉刚自1921年开始整理《崔东壁遗书》,1935年9月,《序言》的战国秦汉部分共13节发表于燕京大学《史学年报》第2卷第2期,标题为《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后又收入《古史辨》第七册上编,文字略有修改。1935年由上海亚细亚书局出版《汉代学术史略》时又作为附录,仍题原名。1983年,《崔东壁遗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序言》则由王煦华遵照顾颉刚原意续写出了三国、六朝至清代的8节。1998年《汉代学术史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改题为《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并由王煦华撰写了《导读

7、》,经王煦华向出版社建议,将《序言》作为附录,并更名为《中国辨伪史略》。版权页、目录页题为“《中国辨伪史略》”,王煦华《导读》(第16页)及书眉题为“《中国辨伪史要略》”。参见张京华等《二十世纪疑古思潮》第二章第一节《顾颉刚的〈中国辨伪史略〉》,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12傅斯年语,见12。13参见13。14参见1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