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起构造演变及其成藏控制作用

古隆起构造演变及其成藏控制作用

ID:26405877

大小:5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6

古隆起构造演变及其成藏控制作用_第1页
古隆起构造演变及其成藏控制作用_第2页
古隆起构造演变及其成藏控制作用_第3页
古隆起构造演变及其成藏控制作用_第4页
古隆起构造演变及其成藏控制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隆起构造演变及其成藏控制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隆起构造演变及其成藏控制作用ok32。印支期以来,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南、北两翼发生不均衡沉降,震旦系顶界构造轴线逆时针旋转至近北东向,并迁移至老龙坝—资中—安岳一线。现今威远背斜隆起幅度最高,震旦系顶界闭合高度895m,闭合面积850km2。古隆起向北东方向埋深逐渐增加(见图2),至斜坡中部过渡到安平店—磨溪构造带,震旦系顶界闭合高度300m,闭合面积1400km2。2不整合发育特征不整合不仅是褶皱幕和构造运动的重要标志,也是划分地层单元的依据[22]。不整合分析对建立地层格架、厘定构造运动期次、研究区

2、域构造演化,以及寻找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藏均具有重要意义[23]。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范围内发育的重要区域不整合包括:桐湾运动造成的震旦系内部及寒武系与震旦系之间不整合;加里东运动塔科尼幕造成的志留系与奥陶系之间不整合;加里东运动阿登幕—伊利幕和云南运动连续作用造成的二叠系与下伏地层之间不整合;印支运动造成的三叠系须家河组与雷口坡组之间的不整合。2.1震旦系不整合发生在震旦纪的桐湾运动在四川盆地可划分为两幕,第一幕造成了震旦系灯影组灯二段与灯三段之间的沉积间断,灯二段上部古岩溶非常发育(见图3a、3b)。第二

3、幕导致古隆起发生较大幅度的相对隆升,灯影组顶部广泛遭受剥蚀。露头和岩心均可见灯三段中上部及灯四段溶蚀孔洞广泛发育(见图3c、3d)。采用地层厚度趋势延伸法恢复其剥蚀量(见图4a),灯影组最强烈的剥蚀发生在盆地西南部,最大剥蚀厚度300m。遂宁和威远地区剥蚀厚度较小,剥蚀量小于100m。2.2志留系与奥陶系之间不整合加里东运动塔科尼幕造成古隆起发生强烈褶皱变形,古隆起边缘志留系与奥陶系间为不整合接触。地震剖面上(见图5),古隆起西北侧、东侧、东南侧下斜坡地区残留的志留系内部呈现清晰的平行地震相特征,且向古隆

4、起核部存在密集的上超点,角度不整合于奥陶系之上。2.3二叠系与下伏地层之间不整合受加里东运动阿登幕—伊利幕和云南运动的影响,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发生整体构造升降运动,核部震旦系—奥陶系被夷平,与上覆二叠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见图2)。在此期间,古隆起构造形态保持稳定,隆起带边缘志留系与上覆二叠系呈假整合接触(见图5)。古隆起东北边缘广参2井残存的中石炭统黄龙组假整合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之上,向上与下二叠统梁山组假整合接触。古隆起南部自深1井、隆32井残存志留系均与上覆二叠系假整合接触。以单井埋藏史为参考,结合地

5、层厚度趋势延伸法计算不整合剥蚀量,结果表明下古生界最大剥蚀厚度为2000m,剥蚀量最大值位于龙门山南段山前地区(见图4b)。2.4三叠系内部不整合印支运动第二幕造成四川盆地东南部隆升、西北部沉降,并导致区内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区域不整合于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钻井揭示古隆起核部雷口坡组普遍遭到剥蚀,局部地区缺失须家河组一段,须二段不整合于残留的雷口坡组之上。地震剖面上可见雷口坡组顶部被削截,须家河组向古隆起核部上超于雷口坡组之上(见图2),证明其厚度变化主要为区域性剥蚀所致。雷口坡组在川中地区埋藏较浅,构造演

6、化过程相对简单,采用声波时差法结合地层厚度趋势延伸法计算不整合剥蚀量,结果表明雷口坡组最大剥蚀厚度350m,最大值位于现今隆起带东南部的坳陷区(见图4c)。3古隆起构造演化在对大川中地区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区内钻井资料和盆地周边露头,以上述不整合发育特征和剥蚀量为依据,恢复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过程,并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3.1雏形期(南华纪—震旦纪)四川盆地前震旦系基底形成于吕梁运动—晋宁运动期间,具有3层结构[20]。发生在南华纪的澄江运动使四川盆地基底发生相对隆升,上南华统南沱组仅

7、分布于川东、大巴山、北龙门山及西昌—甘洛地区,盆地内部缺失该套冰碛岩。澄江运动之后,盆地内部仍具有起伏不平的古地貌,形成了以威远—遂宁—大足为中心、近北东向的椭圆形隆起区,其上补偿沉积了震旦系陡山沱组(见图6a)。川中地区陡山沱组厚度小于30m,盆地周边厚100~200m[8],此时盆地中部与周边相比已呈现隆起状态,但隆起幅度不大,为上扬子地台内部的大型平缓隆起。灯影组沉积期海侵规模进一步扩大,盆地内部为坡度极缓、地势西高东低的浅海环境,全盆地普遍沉积以大套藻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桐湾运动使四川盆地发生两

8、次构造升降运动,导致灯二段与灯四段被风化剥蚀(见图6b)。桐湾运动第二幕造成资1井缺失灯四段,威15井灯四段残余厚度仅38m,老龙坝构造灯四段残余厚度25.2m,川中地区灯四段厚度较大(73~86m),并向古隆起外围增厚至150~350m。3.2发育期(寒武纪—二叠纪前)桐湾运动之后,在灯影组起伏不平的古岩溶地貌基础上,海水由东南方向入侵。古隆起西北侧为碎屑岩为主的滨岸相,东南侧为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开阔海台地相,表明当时古隆起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