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390267
大小:49.0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6
《中国古代的姓和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今天我们一说到姓和氏,大家都觉得是一回事。确实,很久以来,一个人的姓就是氏。所谓“张氏”、“刘氏”,换言之即“姓张的”、“姓刘的”。但是,在中国上古时期——先秦时代,姓和氏是被严格地加以区别的。弄清这一点,对于认识、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形成以后非常稳定。氏却不然,相对姓来说,它是后起的,随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不断的变更。《左传·隐公八年》中有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姓和氏的关系: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意思是说: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为诸侯
2、,根据他的出生赐姓,分封土地而又根据封地命名氏。诸侯对于卿大夫,以其字作为谥号,后人便当作族号;世代担任某一官职而有功者,就以官名为族号;也有以封邑作为族号的。先来谈谈姓。有人根据《春秋》,考得秦汉以前的二十二个姓(见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例如周王室和鲁、晋、郑、卫、燕、虞、虢、吴、随、巴等封国都是姬姓,齐、申、吕、许等国是姜姓,秦、徐等国是赢姓,楚国是芈姓,殷人后裔的宋国是子姓,夏人后裔的越国是姒姓,传说中虞舜后裔的陈国是妫姓,等等。这大致可以反映西周至春秋时代姓的情况。这些姓究竟如何发生,当时的人已不能详考,只有一些零碎的历史传说。譬如《国语·晋语》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3、,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载“我姬氏出自天鼋”。至于秦汉以后,对于姓的发生,说法虽多,也更为精致详密,但往往出于后人的自我作古,可信程度还赶不上先秦的传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透过一些有关姓的记载、传说,从中窥得上古和远古时期社会的某些重要侧面。许多古姓都从女旁,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我们祖先曾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有的古老姓氏与动物有关,则暗示了我们祖先曾有过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现象。周代的姓和氏,有一套相当严密的制度。它是当时盛行的封建宗法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①每个人一生下来,姓是早就确定好了的。但氏只有贵族才有,因为氏是辨别贵贱而为贵族独有
4、的标志。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周代,男子作为氏族的主体和当然代表,只称氏而不称姓。至于女子则称姓。贵族女子在婚前婚后、生前死后,有种种不同称呼的方法,但无论怎么称呼,必须带上姓。举例来说,一个出生于齐国公族的女子,一般就叫做“齐姜”;若是嫁给鲁国国君,就可以叫做“鲁姜”;死后又可以用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来称呼,鲁桓公的妻子死后叫“文姜”,“文”是她本人的谥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语》),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了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
5、就是非常必要的了。贵族甚至对买来的姬妾侍女也要进行辨姓,如果无法知道,就用占卜来确定(参见《左传·昭公元年》)。周及鲁、晋等姬姓封国同姜姓齐国有世代通婚的传统,无疑是维系周王朝与异姓封国之间政治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姓与贵族婚姻之间的种种规定,乃是周代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代表——礼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来谈谈氏。氏的情况比姓要复杂得多。前面已谈到,氏是标明一个人身分贵贱的,贵族男子通常称氏。关于氏的具体命名方法,开头所引《左传·隐公八年》那段话可以说是一个纲。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陈氏、宋氏。诸侯的子孙在称谓上有一套规定: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以其祖父的字为氏。卿大夫
6、有的以职官为氏,如:师氏、史氏、卜氏、祝氏、巫氏、士氏、司马氏、司空氏、中行氏、陶氏、籍氏;有的以所受封邑名为氏,如晋国的韩氏、魏氏、赵氏、范氏、知氏。这最常见。另外,还有以居处为氏的,如:东郭氏、南宫氏、百里氏、柳下氏;还有以父亲的字为氏的,等等。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妇女的称呼可于姓下加“氏”字,如:姜氏、姬氏、妫氏、嬴氏。这种情况下,“氏”之前的称呼代表姓,应与一般“×氏”的“×”表示氏相区别。“氏”的这种用法,与先秦古书常见的“母氏”、“舅氏”、“伯氏”中“氏”的用法相当。二、通常情况下氏和族有别,但有时又可相通。《战国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这里的“
7、族”即指氏。氏的情况较姓复杂,还表现在姓是稳定不变的,而氏却是可变的,有时还变化相当频繁。尤其是诸侯公室和卿大夫,有的不仅上一代和下一代不同氏,而且一个人前后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氏的这种变化更替,往往反映了贵族内部各派力量在政治斗争中的此起彼落。一个贵族男子一生中可以有几个氏,因而在称谓上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情形。春秋中期,晋国有位大夫仅见于《左传》的称谓就有九种之多。九种称谓分别是:会、季氏、武子、士会、士季、随会、随武子、范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