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上好作文的评讲课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上好作文的评讲课论文摘要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作文教学,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写作能力能不能不断提高就是靠作文讲评课堂的促进来达到的,如果把作文评讲课上好,学生就能利用老师的指导,迅速提高摘要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作文教学,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写作能力能不能不断提高就是靠作文讲评课堂的促进来达到的,如果把作文评讲课上好,学生就能利用老师的指导,迅速提高写作水平。关键词高中作文作文教学作文评讲写作能力高中语文课的作文教学,从写作到评改是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教
2、师的精批细改,是语文教师自觉遵循的一种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对作文进行精批细改时,老师不仅要从题目、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细细推敲,考虑其标点、格式是否规范,书写是否工整,还要根据实际,对作文进行眉批、旁批、段批及总批。这一方法能久传不衰,自有其优势所在。通过精批细改,可以将学生作文的情况多角度多方位地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照老师的批改正确估价自己的作文水平,找出自己作文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训练、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传统的作文评改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主体的错位。教师批改作文时,看重的是“文”的
3、表达技巧,忽视的是“人”的情感交流。作文评改未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二是信息传输的单一化。教师对文章精批细改,单向地将信息传达给学生,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者,教师则成为作文批改的权威。这种评改无法给学生以思想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第三,不恰当的精批细改,还可能是学生滋生对立情绪的诱因。有些学生可能认为老师将自己的作品改得面目全非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否定,从而产生不悦甚至对立的情绪。另外,及时、充分反馈信息是评改作文时所必须遵循的一个指导原则,尽管《高中语文大纲》仅要求每学期六到八次作文训练,假如每个班仅5
4、0名学生,一个教师一学期也要改800篇作文,一次作文训练常常改上十天半个月,不少老师疲于应付,所写批语难免无针对性,千篇一律“内容充实、层次清楚、书写工整、态度端正,望继续努力……”之类无关痛痒的套话,或干脆不批改,简单地划个“勾”写个“阅”以示检查完毕,作文讲评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论,达不到应有的训练效果。作文教学实践说明,毫无节制的“精批细改”结果只能助长作文批改中的形式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文教学的效果,妨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改变传统作文评改中的“少、慢、差、费”等诸多弊端,将老师从沉重的批改负担中解脱出
5、来,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呢?一、语文教师作文讲评要有充分的准备第一,作好讲评的资料准备。这是讲评成败的关键。如果评语没有学生的作文资料,就会空对空胡诌一通,对学生作文指导失掉了意义。如果有关学生的作文资料,没有经过筛选,没有一定的代表性,讲评就有可能挂一漏万,失之偏颇。因此,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随时记下学生作文的有关情况,主要优缺点,典型例子等,教师应当手勤、脑勤,随时记录有关情况,这样,就能了解学生作文的真实情况,使作文讲评能有的放矢地施教。第二,作文讲评要同作文的教学计划衔接起来。作文教学计划是语文教学计
6、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制订作文教学计划能增强作文训练的科学性,提高作文训练的效率,使作文训练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拿学期计划来说,要安排依教学单元做几次作文,每次作文训练什么,指导学生怎样写,每次作文讲评,都要按计划进行。二、教师要从学生的习作中归纳出带有共性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这样做不但可以让学生明白评分标准、注意事项和失误原因,还可以让他们举一反三,通过一个问题懂得一类文章的写法。如批阅学生的作文时,我发现学生在关系型话题作文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不懂得文章的中心论点必须是概念间的关系,或只写一方面,或分开写,或另起炉灶
7、;不知道常见的逻辑关系有哪些种类;缺乏分析能力,不会判断、推理。据此,作文讲评课上,我将重点放在训练学生判断事物间的关系、阐述判断的理由等能力上,然后再要学生写“行动与结果”“追星与修己”“中心与边缘”等关系型话题作文,这样由一篇到一类,由写作到指导再到写作,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三、作文讲评课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审题、立意、切入角度的指导上学生作文最难的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有的学生读了不少书,背了一些写作技法,但写作时无法联系、运用。究其原因,是教师的写作指导不到位。我认为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审题
8、立意,如何面对任何一道题都能迅速打开思路、选好切题的角度。实践中常常有人反对模式化,主张教师不要给学生的写作以指导。殊不知,学生接触的文章主要是教材中屈指可数的篇章,尽管教师用精读的方法对每篇文章都作了条分缕析式的熟读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