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汗、吐、下法致误原因探讨

《伤寒论》汗、吐、下法致误原因探讨

ID:26378405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6

《伤寒论》汗、吐、下法致误原因探讨  _第1页
《伤寒论》汗、吐、下法致误原因探讨  _第2页
《伤寒论》汗、吐、下法致误原因探讨  _第3页
《伤寒论》汗、吐、下法致误原因探讨  _第4页
资源描述:

《《伤寒论》汗、吐、下法致误原因探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伤寒论》汗、吐、下法致误原因探讨【摘要】从4个方面分析了《伤寒论》汗、吐、下三法易被误用的原因,旨在指导临床,减少失治误治的可能性,发挥《伤寒论》中三法的应用作用。【关键词】《伤寒论》;汗、吐、下三法;误治误用在《伤寒论》中,有很大篇幅着力阐述了误治变证的形成及救治;而在临床上,由于误治坏变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汗、吐、下法是临床上用的最多,同时也是容易用错的3法,所以深入研究误用3法的原因,对在辨证治疗上不重复前人的失误,同时吸取其教训,提高诊疗水平,挽治疑难重证是有重大意义的。现将一般的致误

2、原因归纳如下:  1不注重脉症合参,全面分析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说:“相对斯须,便处汤药。”这是说有不少这样的医生,根本不辨证,或者辨证不够细致而粗枝大叶。《伤寒论》中有一些脉象和证候,从症候,从字面上看好像一样,但若结合临床仔细分析,却是同中有异的。如一证可见到多种脉象,以阳明燥实证为例,治当攻下,但必须脉象沉实,如果脉象滑疾,则揭示有里虚之证机,用下则须慎重;一脉又可见多种证候,如数脉一般是主热,但当误吐后致胃阳虚者,脉象亦数。前者属实,数而有力,后者属虚,数而无力,要确定此数脉究竟属实属虚,需结合他证进行辨析;又

3、如迟脉一般主寒,可是尺中脉迟,却为营中血少,如果脉迟而有力,则主邪气阻结,所以热入血室、邪陷结深或大承气汤之证,其脉亦可见迟象;又如少阳病为邪在半表半里的中间阶段,其脉象既不同于太阳病的浮,亦不同于阳明病的大,而是形如弓弦,但对阳明危候的预测又有“脉弦者生,涩者死”的论断,所以弦脉又是阴气未竭的证据,因为热证阴未竭绝,尚有挽救之机,故断为可生。故临证时必须脉、证合参,不可拘泥于脉象主病之说,而要对比鉴别,细致分析,才能找出同中之异,做到脉与证合,药与病对。临证诊脉之时,还应注意寸、关、尺3部脉象,切忌“按寸不及尺”,如太阳

4、表实证,脉象浮紧,治宜麻黄汤发汗,但必须是寸、关、尺3部脉俱紧,若尺中脉迟或微,则提示营血不足或里阳亏虚,即使表实证悉具,不可发汗,否则会变生他证。因此,在临床收集病人资料时必须脉证合参才能辨证准确,不致于贻误病情,酿成后患。2不善于同中求异,于共性中求个性如“胃家实”病机是阳明病的共性,但必须辨明是无形热盛,还是有形热结;又如头痛这个症状,既有太阳风寒,又有少阳风热,既有阳明燥热,又有厥阴寒逆,只有同中求异,才能做出区别;又如病在表,宜汗解,而在发汗前,应审慎地诊察患者的证候有无不适于发汗之处,考虑周密然后再立法处方,始

5、终安全而无流弊;如患者初患咽喉干燥或疼痛,虽感外邪,亦不可贸然发汗,因为咽喉干燥是上焦津液不足,津液之所以虚耗,非久病之损伤,即为阴虚而阳亢,阳气偏胜所致。从阴阳平衡来讲,阴虚者其阳必亢,如身感外邪,而再用疏散之品,以强逼其汗,往往导致吐衄之变。故治疗外感病,用发汗之法也需视具体情况,于共性中求其个性特点而进行施治。3不抓主症,不注意病人喜恶之情如白虎加人参汤证,其主症为“舌上燥”与“大烦渴”,只要抓住这一主症,就不会被无大热,背微恶寒或时时恶风等类似阳虚证或表证所迷惑,从而发生误诊。如果没有这一主症,即使汗大出,脉〔1〕

6、,理由是《内经》之洪大,也不一定是白虎加人参汤证;又如身大寒而不欲近衣,身大热而反欲得衣,仅据身体的大寒大热,定会做出错误诊断,只有根据喜恶情况,才能得到正确诊断,正所谓“寒热之象可假,喜恶之情必真。”又如“发汗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这一条,在心阳极度弱之际,机体为了自卫,常出现一种不自觉的防御反应,医生就必须以此来鉴别疾病的虚实。实者皆拒按,按之或胀或疼,虚者则喜按而不痛,或不自觉的用手或器物着于患处,这些均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结论,临证必须掌握。  4不结合既往病史、体质、嗜好及施治情况详问病史,包括治疗经过,

7、也是临床必须注意的问题,而且有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已经确诊为太阳表实证,还要仔细询问有无衄血、小便淋涩、亡血等病史,如不慎发汗,变证、坏证将由此而生;又如嗜酒的人,大多内蕴湿热,虽具有桂枝汤证,也不可用,论曰“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就是具体的说明。至于询问治疗经过,对诊断也有参考价值,例如“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虑”的患者,医生用下法治痞而其痞益甚。由此得出“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的正确诊断。因此,论中诸如“发汗后”、“若吐若下后”、“下之后

8、,复发汗”、“已发汗而复下之”等都不应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赘词,而应当作探讨病理、分析症状的依据。由此可见详问治疗经过,对于辨证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应忽视。总之,临床医生在收集病人的具体资料时,切不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在辨证时,不可“相对斯须,便处汤药”,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