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计量经济方面分析我国城市居民消费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计量经济方面分析我国城市居民消费问题-->从计量经济方面分析我国城市居民消费问题摘 要:通过对居民消费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和研究,确定了其运行结构和主要运行参数,建立了居民消费宏观经济模型。代写计量论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这一系统中主要变量对模型的影响程度,并对居民消费结构、居民收入、货币流通量作了分析与评价。关键词:国民收入总额年平均货币流通量城市居民消费线形模型一、引言以消费额的敏感指标国民收入总额、年平均货币流通量、城市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前一年的消费额作为主要的分析、预测目标。以分析城市居民消费的水平为目的,同时也考虑了其它一些指标的分析和预测的需要。根据计量经济模型的构思,在建模时作
2、了如下处理:1·该模型是线性系统模型。2·主要采集的样本是1979年以后的,由于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在此之后有了较大的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这一时期的样本较能反映这种变化。3·模型中将城市居民消费额作为被解释变量,国民收入、年平均货币流通量、城市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前一年的消费额作为解释变量,使模型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二、模型的建立城市居民消费模型中所有变量定义如下:1·被解释变量:Y城市居民消费额。2·解释变量:X1国民收入总额;X2年平均货币流通量;X3前一年的消费额;X4城市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以上四种原始数据选自《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和《中国市场统计年鉴1996年》)设欲
3、求的总体回归模型为Y=b0+b1×X1+b2×X2+b3×X3+b4×X4,利用1979———1993年数据,由Eviews软件用最小二乘法(OLS)估计上式得:Y=235.423+0.163×X1+0.649×X2+(-0.143×X3)+(-1.329×X4)三、模型的检验1·拟合度检验:根据表1-2[1]中的结果得知R平方的平均数为0.998982,这说明城市居民消费额的变化中有99.898%是由国民收入总额、年平均货币流通量、前一年的消费额和城市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所决定的,因此拟合度很好。2·相关检验:根据表1-2[1]中的结果知道相关系数R=0.99964。由于模型的解释变量数为4
4、,样本容量为15,在a=5%、1%的情况下,Ra(n-k)=Ra(11)分别等于0.553和0.684。因为R>Ra(11),所以模型变量线性相关.这说明在城市居民消费函数中,消费额与国民收入总额、年平均货币流通量、前一年的消费额以及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线性相关显著。3·F检验:从表1-2[1]中知道F=3436.197,由于F大于在任何显著性水平下的Fa(k.,n-k-1),所以认为回归方程显著成立,线性关系显著。4·T检验:根据表1-2[1]中的数据得知,Tb0=0.613,Tb1=4.986,Tb2=2.023,Tb3=-0.898,Tb4=-0.438.查T分布表,在a=20%、10
5、%、5%的情况下,Ta(n-k-1)=Ta(10)分别等于0.879,1.372,1.812。因为Tb1,Tb2>Ta(n-k-1),而Tb3,Tb4四、预测分析通过所建立的城市居民消费宏观经济模型和主要指标的预测结果,结合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历史和现状,对城市居民消费的结构和发展有以下几点认识:制约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此外还有多种因素与其密切相关。模型回归的结果表明,前一年的消费额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对消费的影响不具有系统显著性。也就是说,其对农民的消费基本上影响不大。对现期价格指数反应相对不显著,这说明居民相对来说更注重经济的安全性。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年平均货币流通量对其消费具有很强的
6、系统显著性,这说明居民收入水平和货币流通量是影响其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一)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1·收入由两个部分组成: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变动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永久性的,那么人们就可能消费掉所增加的大部分收入。另一方面,如果收入的变动具有明显的暂时性,那么增加的收入中相当大的部分就会被储蓄起来。其中持久性收入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持久性收入水平决定持久性消费水平,此外持久性的收入是可预期的收入,人们可以将未来的持久性收入按一定的贴现率折算成现期值,来安排现期消费(超前消费)和长期消费的计划。由于目前居民持久收入所占的比重不稳定,且有下滑的倾向,这
7、直接影响居民的现期消费。目前激励居民消费的政策因素,往往只是从刺激消费本身出发,而未从影响居民消费心理,尤其是稳定增加居民的持久收入预期的思路出发,其效果极可能不会尽如人意。2·不同收入组的居民消费行为:居民在获得一定的收入之后,要在投资、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由于受收入水平的限制,收入水平不同的居民在选择三者之间的投放比例方面就要有不同和侧重,也就是说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在投资、消费和储蓄的倾向和行为都有所差异。(1)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