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炭工艺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

生物活性炭工艺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

ID:26363881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6

生物活性炭工艺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_第1页
生物活性炭工艺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_第2页
生物活性炭工艺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_第3页
生物活性炭工艺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生物活性炭工艺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生物活性炭工艺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摘要:介绍活性炭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原理。结合工程实例来说明生物活性炭工艺实际的运用效果,包括投加粉末活性炭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处理印染废水)、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后串联颗粒状生物活性活性炭滤池(处理玻璃纤维废水)。并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关键词:活性炭生物处理工业废水1.活性炭吸附净水原理活性炭是一种非极性吸附剂。外观为暗黑色,有粒状和粉状两种。近几年又发展了球状活性炭,浸透型活性炭和高分子涂层活性炭等新的品种。主要成分除炭以外还含少量的氧、氢、硫等元素,以及水分、灰分。其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通常比表面积高达500~

2、1700m2/g)和特别发达的微孔,吸附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良好,可以耐强酸、强碱,能经受水浸、高温、高压作用.freel3/d,采用物化预沉—生物接触氧化—物化二沉工艺,出水要求达到国家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GB4287-1992)中的一级排放标准。经物化和生化处理后,其色度等指标已能达标,但CODcr在150mg/l左右。经小试后在生化池末段投加少量活性炭,对生物处理进行强化,最终做到达标排放。工艺流程如下:该工艺中冷却塔根据水温情况选择性使用,确保进生化池水温在30℃左右,一般冬季基本能满足要求,勿需开启。粉末活性炭投加品种及量由水样小试确定,首次投加量为1

3、00mg/l,以后视出水水质补加少量,循环使用周期约为一周。初沉所用混凝药剂为石灰和硫酸亚铁,控制PH在7.5~8.5间;生化后使用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主要为确保絮凝沉淀效果,用量很少。表一主要构筑物设计说明编号构筑物说明1调节池地下钢砼结构;30m×20m×2m,有效容积1000m3,停留时间19h2初沉池地上钢制;多斗重力排泥;5m×10m×5m,有效停留时间2h;表面负荷1.0m3/m2.h3生物接触氧化池半地上式钢砼结构;15m×18m×3.3m,有效容积约800m3,停留时间16h;风机(Q=13.8m3/minP=0.35kg/cm2pa),一般周期

4、为3~5天,原水浓度较低时,终沉后已能达标,可跨越生物炭床直接排放;自动控制化程度较高,气浮及过滤器前提升泵均采用Key牌液位计自动控制,气浮反应池投加的PAC、NaOH(PH计自动控制PH值在7~8间)、PAM都与提升泵一起联锁控制,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污泥脱水采用带式压滤机,该机滤布应用进口方向性立毛纤维技术(滤布宽度1.5m),脱水后污泥含水率低,易剥离,滤布较清洁易冲洗。表三主要构筑物设计说明编号构筑物说明1调节池半地上式钢砼结构;8.0m×7.5m×3.5m,容积210m3,停留时间约6h;环状穿孔管曝气2气浮池地上钢制成套;2.5m×4.5m×2.5m,停

5、留时间0.8h;表面负荷3.1m3/m2.h;不锈钢链轮刮泥机3生物接触氧化池半地上式钢砼结构;15m×13m×3.5m,有效容积约600m3,停留时间18h;内置立体填料4二/终沉池半地上式钢砼;中间进水周边出水;周边传动刮泥机;¢8m×4.1m;表面负荷0.7m3/m2.h5炭砂过滤器钢制,数量两个;¢3m×3.5m,炭层有效高度1.2m,石英砂0.3m;滤速2.5m/h,气水比为3:1,连续供气;采用气水联舍反冲洗方式(反冲气强度为10L/m2.s,.freel2.s);每年补充反洗损失活性炭表四各构筑物实际平均处理效率序号指标单位调节池气浮池去除率生化/二沉

6、去除率终沉池去除率炭滤器去除率标准1CODcrmg/l1200~1900350~55071%15067%100~12027%60~8036%1003pH5~6.57.5~8.07.2~7.87.0~7.56.8~7.06~94.工程应用中应解决的问题(1)粉尘飞扬的污染问题。由于粉末活性炭在诸多环节如装卸、拆包、配制、投加过程中劳动强度大、容易引起粉尘飞扬,造成工作环境恶劣,成为制约粉末活性炭技术应用的一个关键的、实质性的问题。(2)投资、成本控制。粉末活性炭作为一种有效的强化或废水深度处理方法,必须确保待处理废水水质较好,尽量延长其循环使用周期,以减少活性炭用量,

7、节约运营费用。(3)对于生物活性炭池,由于炭床空间中生长的微生物总量有限,因此只有当炭床在单位时间内从废水中吸附截留下来的有机物总量小于炭床微生物的最大分解再生能力时,才能维持动态平衡,确保长期稳定运行。一般设计时应控制进水CODcr在200mg/l以下,同时考虑设置跨越管,以免事故排放时对炭床造成不易恢复的损害。(4)加强生物炭池的操作管理,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加强反冲洗并控制好强度,防止活性炭流失;运转时保证连续曝气,不进水或水量少时可适当减少供气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