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319812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6
《“金声玉振之”及其相关问题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金声玉振之”及其相关问题马王堆汉墓帛书及荆门郭店楚简均载有战国早期的思想文献《五行》[1],以下一段文字常为研究《五行》者所论及:君子之为善也,有与始,有与终也。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无与终也。金声而玉振之,有德者也。金声,善也;玉音,圣也。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而玉振之。以上见简本《五行》第18~21简,帛本《五行》第186~188行。帛本《五行》包括〈经〉与〈传〉两个部分,〈传〉第304~305行解“君子集大成”云:君子集大成。成也者,犹造之也。犹具之也。大成也者,金声玉振之也。唯金声而玉振之者,然后己仁而以人仁,己义而以人义,大成
2、至矣,神耳矣。对于以上一段文字,学者多引《孟子·万章下》的一段文字作解[2],其云;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其实要弄清楚“金声玉振之”的意思,首先得从《五行》本身的思想内容出发。《五行》以善为常人所及之人道,以德为圣人所及之天道。善和德在《五行》中有特定的含义,善指仁、义、礼、知四行相和,形之于内心,行之于外,此乃为善。德指仁、义、礼、知、圣五行相和,形之于内心,行之于外,此乃为德。借
3、用现在的话说,形之于内心是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容纳客体的仁义礼知圣于内心;行之于外大略相当于实践活动,是将内在的仁义礼知圣施行于外。明确善与德的由外至内,又由内至外的过程,是我们理解“金声玉振之”的关键。所谓“金声”应指外在之声,“玉振”应指内心之振。《尚书·大传》:“在内者皆玉色,在外者皆金声。”此金声玉振分内外之证。《韩诗外传》卷一:“古者天子……入则撞蕤宾以治容貌,容貌得则颜色齐,颜色齐则肌肤安。蕤宾有声,鹄震马鸣,及裸介之虫,无不延颈以听,在内者皆玉色,在外者皆金声。”是谓听金声而内心感之,形于颜面为玉色也。《说文》:“色,颜气也。”段注:“颜者,两
4、眉之间也。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是之谓色。”《五行》亦论及玉色。简本《五行》第14号简:“见贤人则玉色,玉色则型,型则知。”第13号简:“爱则玉色,玉色则型,型则仁。”第15号简:“闻君子道则玉音,玉音则型,型则圣。”见贤人有两种态度,其一为见而不知其为贤人,有如盗跖见孔子而不知其贤,非但不知,反而斥其为盗丘[3]。其二为见而知其为贤人,心中温润,形于颜面为玉色,此即所谓“见贤人则玉色”。同样的道理,见仁人而爱之,于是有颜面之玉色。闻君子道而知其为君子道,于是听之若玉音而心中温润。《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则必有婉容。
5、”郭店简《成之闻之》第24号简:“型于中,发于色。”《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是玉色见在颜面,玉音闻之在耳,实指内心之温润。合《五行》玉振、玉色、玉音而观之,外界之仁、之贤、之道型于主体之思维,于是有颜面之玉色,有听而所感之玉音,有内心玉振般共鸣。“玉振”指内心之振,只有如此理解,才能与《五行》中有关认识论的论述相吻合。古人多以玉比德。《礼记·聘义》录孔子语:“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
6、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白虎通·考黜》:“玉者,德美之至者。”《说文》:“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据上引可知,《五行》之玉振、玉色、玉音乃比喻性用法,玉振即合于德之振,玉色即合于仁之表情,玉音即合于道之音。现在再来看“金声”,金声并非如学者所解之钟声或镈声,应指美善之声。《白虎通·考黜》:“金以配情,……金者,情和之至也。”以金玉喻美善,今人犹用之,有如“
7、金玉良言”之例。既明金、玉之比喻义,则可知“金声玉振之”是揭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用语,简单地说,就是将外在之金声内化为心中之玉振。外在之声多矣,能从众多声音中辨识出金声,其中已包涵了认识过程中的价值选择,外在之声若非金声(不具备“金”的价值),则主体弗为之听。这就是儒家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玉既为君子所以比德,则主体若非心中有玉德,则外界之金声充耳而不闻,不知其具备“金”的价值。听金声而心中有如玉之共鸣,这是容纳外界之金声于我心,与我心中之德和而为玉振。只有内心同时具备仁义礼智圣之有德者,方能达到金声玉振之的认识水
8、平,这就是上引《五行》所说的“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而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