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307266
大小:383.1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6
《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依法治国乃国之根本,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创新。中国的社会当中有强烈的人治的基因,只有当法治的基因深入到中国社会的骨血当中,中国的社会进程才是真正进入全新的阶段。建设法治中国是一项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共同推进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 依
2、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含义做了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以来,我国法制建设总体采取的是“立法先行”发展模式。在当时法制基础相当贫乏的条件下,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
3、必严、违法必究”,当务之急就是加强立法、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这种发展模式适应了当时的历史需要,通过短时期大规模立法迅速扭转了“无法可依”局面。 立法是法治运行过程的起点,而执法、司法、守法是对其的延续和发展。法治的目标与价值最终需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来实现。如果立法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有法不依、有法难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那么法律将形同虚设,民众就会失望,法律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法治建设也将陷入“口惠而实不至”的境地。 近些年来,法制建设落实不彻底导致了许多冤假错案,让社会
4、民众对于法律、司法和执法机关的信任程度大幅降低,执法和司法如果不能得到贯彻,立法所做的努力也是徒劳,法律将被束之高阁。 一言以蔽之,建设法治中国不仅仅是加强立法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形成立法与执法、司法的有效对接与贯通,是要把“纸面上的法”通过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真正转化为“行动中的法”。为此,十八大报告在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工作总体布局之后,专门强调要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八届三中全会也着重阐述了当前保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基础上,才
5、会出现全社会的认同,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法律精神才能得到提高,这样的法律才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法的生命在于被赋予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多次就法律实施问题发表重要阐述。在纪念现行宪法颁行30周年纪念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这就为新时期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指明了方向和基本思路。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 这表明,我们已经深刻意识
6、到,能否实现“法治中国”的梦想,能否真正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不仅仅在于我们有无法律,更决定于这些法律能否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取决于这些法律能否通过执法和司法过程真正作用于社会生活。 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对于保证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实施意义更为凸显。这是因为,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民众尊重和信赖司法,这种尊重和信赖将有助于克服政府执法的缺陷;如果他们失去了对司法的信任和尊重,则他们对法律和秩序的尊重将会消失,从而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司法无公正即法律无公正,司法无权威即法律无权威,法律无
7、公正无权威即无法治。如果司法缺乏公信力、权威性,存在大量徇私枉法、司法腐败现象,那么立法乃至整个法治建设的成效将丧失殆尽。鉴于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阐述,为当前的司法工作明确了方向和基本思路。 作为当代的我们,弘扬宪法精神,树立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利,懂得用法律与身边的各种违法现象斗争,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尤其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在法制社会中合理行驶自己的权利,更好地体现作为一名党员的先进性。只有当我们从身边做起,真正做到把法律意识贯彻到平
8、常的生活当中,我们本人的权利才能在法治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保护,整个社会才能更好地向前迈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