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295201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5
《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考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考与实践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如何与时俱进,适应目前的形势发展,工作的机制、内容和手段是创新是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本文结合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新形势,从工作实践出发提出解决办法。关键词:高校 就业 思考 实践 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发展规模、专业结构、培养方向合理性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质量、工作效果、社会认同度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政府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毕
2、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教育部把2011年定为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各地政府了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列为民生工作首要任务。做好高校就业工作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良性、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我国人才资源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在问题 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及部分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目前高校就业工作还有不少和问题,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学生的新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就业工作的全员意识、责任意识亟待加强。2、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深度、广度不够,职业发展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3、就业市场建设亟待完善。就业市场拓展方面的步伐还不够大,市场
3、拓展的方式、方法还有待调整。4、就业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现有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就业工作的形势和需求远不适应。5、毕业生就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和利用效率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存在差距。6、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由于社会需求量的攀升,毕业生对薪资、地区、行业的期望值明显上升,择业的观望现象和高就心态普遍存在。 二、外部形势 总体上看,目前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因素较多。今年适逢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国家和各地政府将启动一大批经济建设项目,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必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另外从最近各类招聘会的情况
4、来看,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热情持续高涨,需求迅速上升,招聘会的场次密度和招聘的有效需求都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增加。但我们既要看到毕业生就业向好回暖的主基调,又要看到毕业生就业还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 主要表现在:1、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各地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新的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有可能不断凸现,这些问题必然会投射到就业工作中来。2、毕业生总量将持续保持高位。从全国来看,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达660万人,并且据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在2500万人,其中应届高校
5、毕业生规模年均近700万人,而在就业机会供给方面,年均只能提供12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高达1300万人,就业总量压力将在今后一个时期持续存在。3、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由于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原因,用人单位招聘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存,且有常态化倾向。4、部分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存在着误区,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性别歧视、生源地域歧视、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三、思考与实践 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我们要审时度势,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全面加强学生就业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并与创业教
6、育紧密结合,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积极措施,培养学生自主创业、主动就业的素质和能力。把稳步提升就业质量和社会满意率作为新的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开好局。 1、明确责任,提高人员素质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既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长期的艰巨任务。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任务,扎实推进。 高校要坚持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按照学校建平台,学院负责制的工作机制,职能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实行定期例会制度,严格目标管理和工作考核。坚持
7、把就业工作摆在当前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按照全员化的就业工作理念,明确院系领导、教师、管理人员的职责,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大力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广泛宣传国家和地方关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宣传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主动开展正面、积极的宣传,全力营造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通过课堂、就业辅导活动等途径,强化大学生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使他们自觉地把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到基层去、到艰苦地区去、到祖国还需
8、要的地方去。 3、着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第一,坚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树立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能力是关键的理念,既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