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270611
大小:5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6
《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摘要:建立健全高校贫困生代写论文勤工助学体系需要牢固树立以勤工助学为主导资助方向的指导思想。在此前提下,多渠道筹集勤工助学基金,大力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加强学生、学校与社会的交互联系,实行弹性学分制,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松的勤工助学环境。与此同时,推动勤工助学的基地化和产业化建设,注重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进行“心理解困”。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存在问题;体系构建 一、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渠道单一,基金总额严重不足 教育部和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规定,各
2、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的经费,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但据调查,目前高校一般只从当年学费收入中划拨出1%作为勤工助学基金,真正用于勤工助学,各高校从学费收入中划拨的勤工助学基金与国家规定的数目相差甚远,缺口很大。而且,不少高校勤工助学基金无法真正到位,或者无法做到专款专用。 (二)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 目前学校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太少,不能满足学生的愿望(学校有能力安排的岗位不到申请学生总数的30%)。各高校和校外的联系多局限于介绍家教,开展代销业务,几乎没有与校外公司或企业联手为贫困生的勤工助学提供机会。大多数学生校外的勤工助学工作都是自己找或别人介绍,
3、岗位不固定,大多为临时性或一次性的工作。 (三)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度不够 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虽然得到了社会的逐步认可,但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还很不够。第一,社会对勤工助学基金的资助力度不够。目前,尽管很多有识之士在各高校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并建立了基金会,但迄今为止,除了政府和学校,还很少有单位和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第二,社会给学生提供的岗位也很不够。从目前情况看,社会给学生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家教、促销、市场调研之类的临时性岗位,固定基地的建设和固定岗位的提供还很不够。再加上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和社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社会在给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方面更面临着严峻
4、的挑战。第三,社会上一些部门和个人对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认识不足。有的单位只是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个别不法分子还利用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使学生上当受骗。另外,随意克扣工资、工作条件恶劣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二、高校勤工助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贫困生自身的主观原因 受利益驱使,部分学生将“勤工”和“助学”分开理解,盲目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有的贫困生认为勤工助学会影响学习,是“勤工误学”,不愿意参加这些活动。也有一部分学生自尊心过强,不敢正视贫困,不愿让老师和同学知道他的家境困难,甚至不愿接受他人的资助,瞧不起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尤其是体力劳动型的岗位
5、,认为很丢面子。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或是实际动手能力差,在自我解困的问题上缺少自强自立的拼搏精神,面临的困难难以克服。有部分贫困生思想意识存在偏差,对学校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二)学校内部的管理缺乏弹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亦即学生仍然编入自然班,有年级和班级限制,多数学校还保留有降、留级制度,对修业年限规定得也很死。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必修、限选、任选三类。必修的内容太多,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太小。管理较死板:修业年限限制得比较死,学位授予上没有体现学分制的指导思想。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如学生的评价体系、学籍管理、学分制等都在一定程度
6、上制约了勤工助学工作的拓展。 (三)勤工助学基地建设和实体开发力度不够 大部分高校勤工助学基地的建设还只是停留在开书社、办服务性商店、搞洗衣服务部等水平上。而这些基地限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既无法保持稳定性,也难以拓展勤工助学岗位,从而使勤工助学岗位难以增加,而且也难以使勤工助学基金变为资本进入生产领域,从而难以实现基金大幅度增值,最终制约了勤工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市场经济的唯利影响 不少单位把大学生等同于“民工”、“打工仔”,或视之为一种单纯的劳动力,不能营造出勤工助学的良好的外部条件。一些唯利是图之人,利用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进行欺骗敲诈活动。亦有极个别
7、单位利用合同的缺陷欺骗学生,以不正当理由克扣或拒付学生应得的报酬,甚至还出现过用人单位殴打学生的犯法现象。更有甚者,还有不少有名无实的中介所,动辄蒙骗不明真相上门求“职”的学生,从中赚取中介费。 三、建立健全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观念,推进以勤工助学为主导的资助方式 鼓励和组织在校贫困生开展广泛的勤工助学活动,既能够使他们获得有效资助以保证完成学业,又可达到育人目的。可以此为契机,带动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劳动观念、纪律性和责任感,使他们通过勤工助学这门“课”的学习,汲取在课堂上和书本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