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摘要分析了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特征、传播途径,阐述了猪的感病症状以及剖检和细胞体系形态学变化,并提出预防和治疗该病的措施,以为猪附红细胞体系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防治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1]。临床上多呈隐性经过,急性发病时主要以发热、贫血和黄疸为主要特征。1932年,印度(Degled)最先报道了“猪的一种类立克次氏体病或类微粒孢子
2、病”。直至1950年,美国学者Splitter和son等才确定为猪附红细胞体病。我国于1981年在家兔体内发现首例该病后,相继在牛、羊、猪、犬等动物中查到附红细胞,以后在人群中证实了亦有感染。近年来,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和流行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有关报道,感染率均在90%左右,其发病率在15%~22%,有的地方发病率已达到50%~60%,甚至高达90%[2]。 1流行特征和传播途径 该病多发于高热多雨、吸血昆虫繁殖滋生季节,猪的感染主要集中在6—9月,在北方7月中旬到9月中旬为发病最高峰期。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都易感,仔猪的发
3、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平均潜伏期为7d(3~20d),但大部分猪常呈隐性感染。猪通过舔食断尾、伤口,相互殴斗可直接传播该病,在交配时,只有公猪将被血污染的精液留在阴道内才可能发生传染。蚊子在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多头猪共用同一注射针头,断尾、打耳号、阉割、外科手术等是人为传播该病的主要因素。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的妊娠母猪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流产,产下的仔猪也造成感染。 2临床症状 典型症状:高烧不退,体温40~42℃,呈稽留热。贫血,血液稀薄,采血后血流不止,黄疸,皮肤粘膜黄染
4、。耳部,腹下、四肢内侧皮肤发红或出现紫斑,尤其耳部严重,出现紫红色斑块而后结痂,严重病例全身发红,因此该病又被称为“红皮病”[3]。仔猪表现为:腹下和股内侧出现出血斑点后结痂,贫血严重,尤其发病后1~5d死亡率较高,治愈后容易变为僵猪,影响育肥。个别急性病例仔猪突然死亡,口鼻流血,肛门出血,全身红紫。有的突然瘫痪,食欲废绝,嘶叫呻吟,肌肉颤抖,四肢抽搐,而后死亡。育成育肥猪隐性感染病例表现为苍白贫血,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皴裂,层层脱落,不庠。生长发育停滞、消瘦。还有部分感染猪并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只有在发生应激反应(过度拥挤、
5、气候突变、换料、转群等)或免疫抑制病如蓝耳病的情况下,才会发病。因此,在诊断的时候最好将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化验室检验结合起来。母猪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急性病例除了典型症状外,主要表现妊娠后期流产或死胎,此外,乳房和阴门水肿,产仔后泌乳较少,而且由于乳房炎症往往缺乏母性,断奶后不发情或屡配不孕。慢性病例除了衰弱,粘膜苍白及黄疸外,往往表现为不发情或屡配不孕[4],公猪除了典型症状外还出现性欲减退,精子稀薄,配种后受精率下降等现象。 3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血液稀薄,色淡,血凝不良,皮下水肿,黏膜、浆膜、腹腔内的脂
6、肪、肝脏等呈不同程度的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脏不同程度肿大、出血、黄染,表面有轻微黄色条纹或灰白色病灶;胆囊轻度膨胀,胆汁浓稠;脾脏肿大,呈暗黑色,质地柔软,切面结构模糊,边缘增厚,心包积液,肝脾肿大,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肾轻微肿大,有的猪肾脏有一半或部分血色素沉浊,呈暗黑色,如鹅眉豆状,个别有微细出血或黄色斑,腹水增多。 4细胞形态学变化 鲜血压片法:病猪耳静脉采血,滴1滴于载玻片上,与等量生理盐水混合,加盖盖玻片,置于油镜下镜检,可进行形态学分析和判断。可见大量附红细胞体附着于红细胞上,形成圆形、椭圆形突起,使红细胞
7、呈锯齿状、星芒状、菠萝状等多种形状;另一部分存在于血浆中作翻滚变形运动,折光性很强,可作为猪感染附红细胞体系的判断依据。5预防措施 一是加强猪场环境的治理,清除杂草、垃圾及粪尿等污染源,加强对养殖场内外环境的卫生管理。用1%敌百虫或伊维菌素类药物皮肤喷洒驱虫和肌注体内外驱虫,消灭虱、跳蚤、疥螨虫等传染源。二是定期消毒,用中等强度消毒剂消毒,如季胺盐、氯离子、碘离子等类消毒剂消灭病毒和病菌,减少混合感染,提高猪的抵抗力,保证猪群健康生长。三是加强饲养管理,采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防止霉变饲料掺入。同时,在发病季节定期在饲料中混
8、入0.2%土霉素纯粉或磺胺间甲氧嘧啶粉进行预防,效果也较好。此外,在引进外地猪种时应严格检疫,并隔离观察至少1个月,在此期间分别在第1、5、10、20、30天采血镜检,若完全为阴性,再与其他猪合群。四是加强猪舍硬件设施建设,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减少猪群饲养密度,注重通风,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