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219370
大小:7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5
《生态文明和美丽我国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学校:大连交通大学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班级:茅以升121班报告人:李道儒2013年11月11日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李道儒(大连交通大学)摘要: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未来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的两个亮点关键字。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体脉特征,美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家园。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对推进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具体从生态意识文明的角度出发,阐述生态意识文明对构建美丽中国的影响,及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关键字: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谐发展、社会主义Abstract:Eco
2、logicalcivilizationandbeautifulChinaaretwohighlightskeyrelevantChinasocialistconstructioninthenext10yearsoftheeighteenbigreports.Ecologicalcivilizationistheimportantbodyveinfeatureofhumansocialsciencedevelopment,beautifulChineseisthedevelopmentofthesocialistChinafeaturesbeautifulhomes.Theco
3、rrectunderstandingoftheconnota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ofsocialismnow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articlefromtheangleofecologicalcivilization,ecologicalconsciousnesscivilizationconstructiondescribedtheimpactonChinabeautiful,historicalresponsibilityandsenseofcontemporarycollegest
4、udents.Keywords:ecologicalcivilization,beautifulChina,harmoniousdevelopment,socialism.0引言生态意识文明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唤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这个概念在苏联哲学界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的讨论中较为多见。基鲁索夫认为,生态意识是根据社会与自然的具体的可能性,最优解决社会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的观点、理论和情感的总合。作为一种兴起的现代文
5、明形态,生态文明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不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依托与主线,取而代之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存共荣。文明形态演进的表象往往是发展模式的选择变更,但在本质上则依赖于人的观念与意识的发展。可以说,积极成熟的公民意识将成为整个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灵魂与源动力。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牢牢树立这种生态文明意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从各种小事做起,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生态意识文明提出的背景从当前生态环境现状人口资源环境难题经济社会发展困境人民期待与现实选择差距未来文明转型研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重要成果和未来的战略部署1.
6、1政治背景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中共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个重要议题来讨论。1.2社会背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正在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正处于关键时期;人们的生态理念进一步转变;社会资源能源环境问题突出。1.3国际背景全球气候变化正处于异常时期,各国呼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建人类美好家园。意义: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有利于解决我国突出的资源、环境等问题,更是对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7、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同时,建设生态文明,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2培养生态意识文明的作用及意义2.1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森林兴则文明兴,森林衰则文明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先贤先哲都把丰富的森林作为国势兴旺的标志,把栽种树木作为治国安邦的大计,黄帝陵中有黄帝手植柏,孔庙中有孔子手植树。《国语》曾记载,单襄公借道陈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