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197801
大小:84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5
《中国凉都·六盘水.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凉都·六盘水共青团六盘水师范学院委员会(2014年8月整编)这是一座可以触摸地球生命最古老记忆的城市这是一座伴随祖国改革开放律动的城市这是一座以清凉气候命名的城市她,就是“贵州屋脊•中国凉都”——六盘水。六盘水,位于贵州西部的乌蒙山腹地,是长江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和重要生态屏障。总面积9965平方公里,总人口320万。这里地处川、滇、黔、桂四省结合部,西能入滇、南可下海、东达百越、北连三秦,是名副其实的“四省立交桥”。随着机场、高速、高铁的全面建成,其交通枢纽和物流通道的地位将日益凸显。这里文明悠远2.5亿年前,二叠纪、三叠纪期间的火山
2、喷发和地壳运动,留下了乌蒙大地缝、鱼龙化石等自然奇观和历史遗迹。盘县大洞考古证明,早在26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贵州屋脊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人类文明轨迹。这里还是夜郎古国的故里,两千多年前,夜郎的十万精兵就曾在这一带称霸。如今,汉、彝、苗、布依等30多个民族在这里和谐共生。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积淀,显示出六盘水是一块承载灿烂文明的厚土。这里资源富集六盘水资源富集,境内有煤、铁、锰、锌等30多种矿产,煤炭资源尤为丰富,远景储量850亿吨,探明储量180亿吨,煤层气储量达1.4万亿立方米,相当于14个国家级特大型气田,有着“
3、江南煤都”的美誉。近年来,六盘水加大煤矿整合力度,大力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现已形成原煤8000万吨、焦化775万吨、甲醇30万吨的产能。六盘水海拔差异大,小气候明显,适宜多种生物生长,境内牧草类植物有514种,药用植物700余种,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当前,六盘水正以“3155”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以野生猕猴桃、红豆杉、方竹、铁皮石斛等为主的特色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都市农业,把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转变为老百姓的“绿色银行”。这里气候凉爽六盘水夏季平均气温仅19.7℃,2005年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的称号
4、。境内有亚洲第一座民俗生态博物馆、有“贵州屋脊”乌蒙山脉主峰韭菜坪、有亚洲最高的金盆天生桥、有中国纬度最低的高山滑雪场、有千年千株古银杏部落、有雄奇壮美的北盘江大峡谷……“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贵州屋脊·中国凉都”的旅游品牌正声名鹊起。这里生态宜居六盘水是一座群山环绕的城市,6个城市湿地如碧玉彩带点缀其间,形成了“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独特城市风貌。这是创业热土蓝天白云常相伴,碧水青山映眼帘。绿色为六盘水带来了生机,当前,六盘水正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
5、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活动,着力打造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一座地绿、天蓝、水清、气净的六盘水,正以无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和充满活力的发展前景吸引着外界的目光。这是教育圣地六盘水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六盘水师范学院,它是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坐落于贵州西部有“中国凉都“美誉的六盘水市区西南部的明湖之滨、水城河畔。现占地面积91.48万㎡,校舍建筑面积39.32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3228.03万元,馆藏图书68万册。 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75年6月经教育部和中共贵州省委批准创办
6、的六盘水地区“五·七”师范大学,1978年挂靠原贵阳师范学院(现贵州师范大学),成立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专科班,1985年1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六盘水师范学院。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49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135人;博士学位教师12人、硕士学位教师208人;省管专家2人、市管专家13人。学院设有本科专业26个、专科专业24个,成人教育专业30个,涉及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1
7、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同时招收外国留学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6000人。学院设有政治教育与法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与社会文化科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数学系、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生命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系、艺术系、体育系、教育科学系、环境与资源科学系、矿业工程系等14个教学系、1个成人教育部、1个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1所附属中学。 学院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着力点,不断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建校30多年来,学院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已向社会输送毕业生2万余人,成人本
8、专科毕业生1万余人,培训中小学教师和各类人员1万余人次,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贵州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在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凝炼出“厚德博学,范行求真”的校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