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187138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5
《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关键词:心理控制感心理健康 【摘 要】 目的:探讨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成人心理内、外控制感量表(ANSLE)及SCL-90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2个自评量表对2751名正常成年人群进行测试及相关分析。结果:2751名被试在ANSIE量表的均分为13.27±4.34,中数为13,众数为12.基本呈正态分布,男、女性得分差异无显著性。与心理内控倾向者相比,心理倾向于外在控制的人正性情感少,负性情感多,精神症状多,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结论:不同的心理控制感倾向对心理健康水平会产生重要影响。Extrover
2、sive-introversiveControlandMentalHealth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relationshipofextro-introversivecontrolandmentalhealth.Method:2751normalpersonsaldistribution.Therealeandfemale.paredotion,morenegativeemotionandmorementalsymptoms.Theyentalhealth.Conclusion:Extroversiveorintroversi
3、vecontrolhasinfluenceonmentalhealth. 【Keyentalhealth extro-introversivecontrol 自人们开始重视研究社会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以来,国内外有许多研究都肯定了社会心理刺激对人的精神和躯体健康的影响。但是,社会心理刺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个体的心理健康不仅与社会心理刺激的强度有关,同时还受许多其它因素的调节和影响。在同样性质、同样大小的刺激作用下,有些人产生严重的健康损害,但有些人产生较轻的适应困难,还有一些人则安然无恙。在这中间,社会支持、应对策略、个性素质及控制感等心理中介因素是
4、比较受关注的(1-3)。 心理控制源倾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许多临床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心理控制源”这个概念来自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它是指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积极主动地应付困难处境而另外一些人则表现出消极态度的一种内心状态。内在控制源者认为事情的结果是与自己付出的努力相关的,而外在控制源者则认为结局不是由个人所控制的。有研究认为,外在控制性强的人更难应付应激性生活事件,心理健康的水平也就较差[3]。 目前国内对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试图通过大样本的调查来探讨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对象与方法 对象 杭州市的
5、中小学教师、市级机关干部、公务员和一部分离退休干部,共有2790人接受了调查,有效被试是2751名,其中男性1634人(59.4%),女性1117人(40.6%)。被试的受教育程度都在高中以上,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38.31±9.50岁)。90.9%的人为已婚,未婚者占9.1%。有2130名(77.4%)被试的职业是教师;机关干部、公务员和离退休干部共621名(22.6%)。 方法 对所有被试都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都为自评量表。在大样本调查前,用600人的小样本对所采用的调查工具都进行了信效度测试,以确保调查结果的科学性。 测量工具包括:(1)成人Noan将外在
6、控制定义为结局不由个人努力所决定的一种普遍信念,内在控制则认为事情结局与个人努力相一致。大量研究证实,外在控制与焦虑、抑郁情绪有关,外在控制性强的人更难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而一个内在控制性强的人,较积极地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较多地投身社会活动、有灵活性、更有主见、幸福感更强。 在本研究中,协方差分析及多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都表明,心理控制感对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影响。如果个体心理控制感倾向内控,即认为事情的结局是由自己控制的,自己付出的努力水平决定了事情的成功与否,个体的精神症状水平、负性情感水平就明显地低,正性情感要多。有外控倾向的个体则相反,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内
7、控倾向的个体,精神症状水平高,负性情感多,正性情感少。方差分析显示这二者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01),而且排除了年龄和性别因素的影响。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心理控制感水平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调节变量。因此,在临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群体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注意对个体心理控制感的研究和教育,强调对心理控制感的认识,提高治疗和教育的效果。参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