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178397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5
《运用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增强现代平面设计视觉传达效果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运用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增强现代平面设计视觉传达效果探析 [中图分类号]:J5[文献标识码]:A []:1002-2139(2015)-27--01 引言: 中国传统美术在色彩的运用上包罗万象、变化多端,对于不同色彩都有与之相符的文化内涵设定,使之在实践应用环节具有浓厚的符号性、象征性与装饰性,实现了色彩与艺术的完美统一。遍观我国现代平面设计工作的发展状况,设计师们在实践工作中对于艺术与色彩的追寻从未停止,但在视觉传达效果的表现形式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与缺陷,这些问题因素极大的抑制了我国平面设计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本文主要对传统美术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措施进行探究,为我国平面设计
2、行业提供合理化的参考。 1.传统美术色彩与现代平面设计间存在的联系 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是我国艺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装饰性与表现性上,美术色彩能够更加突出的展现出其魅力所在,充分实现了艺术形式与美学的交融,这一点与现代平面设计工作不谋而合。传统美术色彩与现代平面设计在视觉效果传达的过程中,具有相同的表现力与艺术气息,对色调的使用与设置都充分体现出了自由、奔放的表现形式。我国民间艺人在传统美术绘画过程中,对于传统美术色彩的选用,更多的以其自身的偏好为主,在理想化的装点与搭配下,充分实现传统美术色彩的完美展现。而现代平面设计师门在实践工作中同样注
3、重对感觉的把握,根据色彩明亮绚丽的程度,以自身的偏好和感觉为主,使装饰品与着色物体在色彩的点缀下栩栩如生,充分实现了色彩与平面设计的完美相融[1]。 在现代平面设计工作中,设计师们更加注重利用色彩的视觉冲击力来吸引大众,通过将不同色彩间的明暗变化与视觉冲击力进行完美应用,使平面设计能够带给观赏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发观赏者的情感共鸣,充分实现平面设计师的设计用意。因此,色彩对于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很大程度上,色彩都是平面设计中的首要运用因素,通过合理化的运用色彩,能够使色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直观的表现在平面设计作品当中,使色彩与平民设计做到完美融合,就像将一种色彩进行艺术
4、创作,使之能够融入到设计师的思想情感当中,经由设计作品进行强烈的情感思想表达。由此可以得出,传统美术色彩与现代平面设计具有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与艺术表达效果[2]。 2.传统美术色彩实践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具体措施 2.1传统美术色彩与文字意象相结合 文字意象作为视觉符号的一种,在现代平面设计中逐渐深受设计师们的喜爱,通过将文字意象实践应用于平面设计当中,既展现出了平面设计的主体信息,又借助文字符号,为平面设计增添了文化意境,使平面设计在整体构成上显得更加饱满与深邃,富有文学艺术气息[3]。因此,通过将传统美术色彩与文字意象相结合的手段,能够更加吸引观赏者的目光
5、,使平面设计作品在体现艺术色彩的同时,给观赏者传递更多饱满的艺术文化气息,充分体现平面设计作品独特的设计效果。在我国今后的现代平面设计工作中,设计师应注重传统美术色彩与文字意象的结合与统一,使色彩在文字信息中发挥出更加突出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出平面设计作品的情感思想与艺术表达效果,引发观赏者的共鸣。 2.2挖掘传统美术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装饰性作用 装饰与点缀是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极大地提升平面设计作品艺术表达效果的饱满程度,使作品当中蕴含的艺术气息与美好寓意能够完美的进行表达。因此,现代平面设计师在实践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对传统美术色彩装饰性的挖掘与创新,充
6、分利用传统美术色彩的表现效果,使现代平面设计作品在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下显得更加饱满丰富,更加突出设计师的思想情感。例如,在现代平面设计”招财进宝”中,设计师可以采用民间艺人的传统美术表现手法,将寿桃与花鸟等吉祥图案充分展现在作品当中,以装饰点缀的形式,为平面作品增添无尽的魅力,更加突出现代平面设计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 同时,设计师在设计热闹喜庆的平面作品时,应积极采用传统美术色彩的应用方式,将中国人惯用的大红色调进行应用,通过将传统美术色彩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使红底黑字的现代平面设计突出表现热闹喜庆的欢乐气氛,设计师在实践环节还可以对传统美术色彩的运用方法进行创新,利用现代创意字
7、体与创意图案进行平面设计,给观赏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美术色彩文化博大精深,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与现代平面设计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两者作为我国文化艺术形式的一个缩影,在今后的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提高,充分实现传统美术色彩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有机结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