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以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以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全新发展理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文章就科学发展观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所提供的新的发展思路作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统筹 一、以农民为本位,立党为公,执政为“农” 1.深入调查研究,倾听农民呼声。要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深入了解农民的疾苦,倾听农民的呼声,调查农民的实际。不如此,“三农”问题方针、政策的制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现实性、针对性,更谈不上实效性。毛泽东指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
2、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一语道破了调查研究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实践基础。整天蹲在办公室里,靠统计材料和整理数据得来的只是片面的实际,不足以作为制定科学政策的依据。因此,调查研究是做到以农民为本位,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 2.因地制宜,开拓发展思路,增加农民收入。“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解决中的重中之重。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才有了物质基础。但农民收入的提高不能靠传统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思路,要打破条条框框,力求创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发展思路
3、,更新发展观念。各地区要一切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技术、人才、资源、环境优势,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走创新型的发展模式。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充分调动各个发面的积极性,切忌不合适宜的蛮干、硬干。因地制宜,开拓发展思路是做到以农民为本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3.躬身实践,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立党为公,执政为“农”,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会议简报上,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基层,躬身实践。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到群众中去,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处理农民在升学、就业中碰到的问题;排解农民工在进城、返乡、工资发放中面临
4、的麻烦等。躬身实践,为农民办实事是做到以农民为本位,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二、以农村为舞台,统筹“五大关系” 1.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使城乡协调发展是“三农”问题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必须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农民离土不离乡,既可以缓解城市在就业、生活方面的压力,又可以解决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问题,提高中国人口的城市化率,从而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另外,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为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
5、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统筹贫富发展,实施“帮、带、扶”工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辨证平衡理论和经济发展的波浪式规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我们既要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避免两极分化,但又不能搞形而上学的“拉平论”,只能走波浪式发展之路。政府要大力推进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从根本上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3.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经
6、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但要使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而且要使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我们要大力推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农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健全村民自治委员会的选举、监督、罢免制度,促进农村政治文明的发展。我们要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掀起农村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高潮。使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统筹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观,我们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
7、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要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另一方面,方针、政策的制定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合理、高效开发经济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要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带有本地特色、符合本地实际、市场前景好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乡镇工业的发展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切忌盲目上马。 5.统筹农业地区与工业地区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先进的东部等工业地区在巩固本地适当发展的同时,要拓宽发展渠道,开拓发展思路,把资金、技术适度的向农业地区转移,以充分利用农业地区的资源、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