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168085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5
《对现代诗教学的思考与认识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现代诗教学的思考与认识在我们的童年记忆里,几乎每个人都保留着诗的可亲;读书之后,诗却在我们的成长中渐行渐远了:许多年前,对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的政治性否定隔离了我们和诗。即使生活在“诗的国度”,诗的传人却了了无几。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哺育了一代代士子学人,而我们却成了数千年诗歌文明的“失忆者”。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语文版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古今中外的诗歌,在七年级下册中,教读篇目与自读篇目合计达8首之多,在一册教材中同时出现这么多内容、风格迥异的诗歌,意味着编者正重新审视并回归诗在语文教育中和审美取向中的价值和
2、地位,也意味着执教者将要通过课堂去收复已经沦陷的“诗”地,在当前倡导“大语文”或者说是“人文语文”的教学背景下,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思考并尝试一些新的诗歌教学的方法,也算是为诗歌“重整河山”做些实事吧。 一、展现美,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美是最能够激发兴趣的,在模糊理论里,美将是以完整的形式呈现的。诗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类精神最优雅的表现方式。要让中学生走近诗,首先要让诗的神韵吸引他们。作为教师,要精心选择磁性展现得强烈而不经意的诗句,因为我们的学生已经承受了多年语文解析教育,对文字几乎丧失了亲近
3、感。 中国是诗的国度,“杨柳依依”、“在水一方”的凄迷的《诗经》,“采菊东蓠下”、“池塘生春草”的清拙的魏晋,“沧海月明珠有泪”、“清泉石上流”的雍容的唐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绮秀的宋词,以及“残月像一片薄冰/漂在沁凉的夜色里”、“车轮滚过/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的优雅朦胧的现代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便会使我们的课堂满溢。由于“模糊思维”具有直观表面性、整体关联性、非逻辑的神秘性和群体表象性等待征,所以只要坚持每节课花五分钟左右让同学认识一首或一节诗
4、,让直观的语言感动思想,日积有累,一定会有成效。 在实际教学中,选择好诗是教师最关键的备课工作: (一)选诗最好能与本课内容有一定关联。如上本节课,选用主题相近的李白《静夜思》做“引诗”,既在内容上相辅相成,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全方位展示作者的创作风格;教学上相得益彰。 (二)尽量运用现代设备,做成图像.字体.配乐相互和谐的多媒体投影课件,帮助学生进入优美的诗境。在设计余光中的《乡愁》课件时,我用模糊的月夜和故乡风貌做为背景,选用行楷字打出诗句,用古曲《春江花月夜》和现代歌曲《想家的时候》做渲染,学
5、生自然就被立体展现的美所震惊并陶醉其中。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剖析说教。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每天走近一点点,人类的那些奇思妙句会在潜移默化中激活学生对诗的兴趣。 二.不可缺少的朗读。 汉语具有“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特点,语言思维结构偏于笼统模糊,这促进了中国诗人形象思维、经验思维、直观思维和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使整体把握、笼统感受、模糊思维成了感受言语对象的主要的和擅长的方式方法;出于同理,会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事实。因此,语文教学中,诵读是必需的。在诵读中以模糊的方式来培养对文字的“悟性”,它具
6、体表现为对文字的“意会”,是一种“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领悟;而学习诗歌时对诵读的要求更高:在诵读中要兼及领会诗的内容、体验诗的情感、模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路、品味诗的特色、归纳诗的风格。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反复而不重复地诵读这些诗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语言更富有活力,使诗句的生命力跳跃出来。 教学中可以采
7、用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声轮读的方法,读出诗的气韵;也可采用学生个人朗读的方法,读出诗词的深层情感与个人理解。朗读过程中,要逐渐提高要求:先慢读,指语速要慢,不能漏字或加字;再要求读出诗的节奏,分清轻重缓急;然后进一步要求读出诗味,品出诗情,让学生在读诗中产生共鸣,从而发现其中内含的美。如余光中的《乡愁》,作者对故乡深厚的感情是完全可以靠一个“读”字去体会的;反复诵读后,学生不得不叹服中国诗词的神韵,并且陶醉于其中。 朗读还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式。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语感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的认识和本质的
8、理解,直觉中潜伏积淀着逻辑理智基础,这样就可以在感性直接关照里,同时了解本质。而语感具有的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和情感性的特征都可以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在大量的反复地的朗读中,学生便会渐渐地惊异于文字的奇妙组合,领略数千年钟炼的汉字的意韵,感悟诗句所积淀的文化气蕴,从而提高诗词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阅读面的拓展 即使是新教材,一学期也不过让学生见识几十首诗,这样的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