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151594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4
《中医体质学说现代研究进展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体质学说现代研究进展刘长灵过建春荀运浩【摘要】 摘要:对近年体质学说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进行了总结,重点从体质的概念、分型及其与证和发病的关系、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关键词】体质证中医体质学说综述自20世纪70年代确立以来,中医体质学说迄今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临床治疗中逐渐凸现出一定优势。现就近年来有关文献做一综述。 1体质的概念 以王琦〔1〕提出的概念较具代表性,即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匡调元〔
2、2〕提出,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着它对某种致病因子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又是决定病性、病位和病变趋势的重要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和预后转归关系密切。何裕民〔3〕认为,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殊性;生理上它现为在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病理上表现为个体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易罹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以上表述尽管有所出入,但均认为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与疾病和健康关系密切。 2体质的分型
3、 体质分型是体质学说临床运用中的重要问题。现代中医对体质的分型研究,一般是从临床角度根据患病群体中的体质变化、表现特征及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对体质作出分类。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如下:王琦〔4〕的七分法: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但近几年结合临床观察进行了完善,将原七分法增补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基本类型〔5〕。此外,较有价值的还有匡调元〔2〕的六分法: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热质、迟冷质、倦晃质;何裕民〔3〕的六分法:强壮型、虚弱型、偏寒型、偏热型、偏湿型、瘀迟型。另有学者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
4、,分别作体质分型。如陈慧珍〔6〕将妇女体质分为七种类型: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肾虚质、气血虚弱质、痰湿质、瘀滞质。 3体质与证 由于既往体质研究多侧重于体质病理的论述,因此在体质病理学上出现了对体质与病证关系的某些模糊认识,如阳虚体质与“阳虑证”、阴虚体质与“阴虚证”等。事实上证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应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是一个诊断学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匡调元〔8〕认为体质与证有区别,体质主要是在遗传基础上,在缓慢、潜在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渐进性地形成的个体特殊性。虽然体质可以改变,但其过程比较缓慢。证则主
5、要是在明显的、特定的、相对而言比较急剧的致病因子作用于体质以后形成的临床类型,进退变化较迅速。何裕民〔9〕指出证的基础其实是体质,是特定的身体素质接受了某种病因刺激或受到某种病理过程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某种较有特异性的病理反应和类型;也就是说个体的生理特性在许多情况下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患性和病理发展的倾向性。 4体质与发病 疾病发生与否多取决于体质与致病因素两个方面,一般而言,个体抵抗力下降同时又有与之相合的致病因素作用时才会发病,而体质制约和影响症候的形成和演变,在病、证、体三者关系中,体质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4.1体质决定机体对病邪的易感性体质类型
6、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是近年体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不同体质类型的个体,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不同,因而对某些疾病具有不同的易发生性。如人感染乙肝病毒后有的可以迅速恢复,有的呈病毒携带状态,有的却演变为慢性肝炎甚至发展为重症肝炎,其实主要是因为个体体质差异造成的。 姜峰〔10〕研究了过敏性鼻炎与体质的关系,认为体质是过敏性鼻炎发生的内因,决定正气的强弱,是过敏反应发生的关键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体质影响人体对过敏原的反应程度,决定是否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体质影响证型,影响辨证的准确性;体质影响治疗的正确性;体质影响患者的预后。杨惠琴〔11〕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而本虚与
7、患者体质相关,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与患者先天肝肾亏虚密切相关,又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道出了痹症的发生离不开风寒湿邪,特别是寒邪与湿邪,寒邪与湿邪同为阴邪,阳虚之体易感阴邪,故阳虚质及肝、脾、肾亏虚质者易患类风湿性关节炎。 4.2体质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体质与症候类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因个体体质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型。如同是感受风寒之邪,因体质差异而有表实与表虚证之异。亦如《医宗金鉴》所说:“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