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工业“上青天” 早期青岛华新纱厂的崛起

中国纺织工业“上青天” 早期青岛华新纱厂的崛起

ID:26128012

大小:5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4

中国纺织工业“上青天” 早期青岛华新纱厂的崛起_第1页
中国纺织工业“上青天” 早期青岛华新纱厂的崛起_第2页
中国纺织工业“上青天” 早期青岛华新纱厂的崛起_第3页
中国纺织工业“上青天” 早期青岛华新纱厂的崛起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国纺织工业“上青天” 早期青岛华新纱厂的崛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纺织工业“上青天”早期青岛华新纱厂的崛起张雯雯曲金良摘要:20世纪初至上半叶中期,中国纺织工业逐渐形成了上海、青岛、天津三大基地“三足鼎立”的格局,其后快速发展,被人们誉为中国纺织工业的“上青天”时代。青岛华新纱厂作为近代青岛民族纺织工业的代表,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在“上青天”“三足鼎立”格局中对青岛纺织业的发展繁荣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在中国民族纺织工业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从中国近代纺织工业“上青天”格局着眼分析青岛华新纱厂的崛起历程,可以略窥我国近代民族纺织业生存发展的内外环境,对今天处于全球化竞争背景下的中国纺织企业发展不无借鉴意义。

2、关键词:近代上青天纺织业青岛华新纱厂引言中国近代纺织工业,以从国外引进的动力纺织机器和工厂生产形式为标志,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纺织和作坊生产,动力机械化和国内外市场一体化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与经营方式。该过程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难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上海、青岛和天津的纺织业生产能力分居全国前三位,确立了我国近代纺织工业“上青天”“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五六十年代我国现代纺织业飞速发展中“上青天”的辉煌和鼎盛,即基础于这一近代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格局。中国近代纺织业“上青天”基本格局的形成过程,是中国近代纺织业竞争

3、发展演变的结果,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14—1936年为形成期,这一时期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全国棉纺锭从近80万枚发展到509万余枚,增长5.4倍;毛麻丝纺织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至1936年,上海以棉纺锭266.71万枚(占全国棉纺锭总额52.32%)、毛纺锭39527枚(占全国毛纺锭总额54.17%)的数额位居全国第一;青岛自1916年建立棉纺织企业开始,到1936年,棉纺锭已达56.84万枚(占全国总量11.15%),位列全国第二,成为我国近代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天津纺织工业发展较早,1913年即有棉纺锭数量1.10万枚,1936年则

4、发展至以棉纺锭23.31万枚(占全国总量4.6%)、毛纺锭13428枚(占全国总量18.40%)的规模,位列全国第三。作者简介:张雯雯,女,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历史地理学硕士研究生。曲金良,男,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以上数据皆整理自: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第三版,第251-255页。1937-1949年为4“上青天”发展期,此时全国已形成一批纺织工业中心城市(或称纺织工业基地),其中沿海、沿江的上海、无锡、南通、天津、青岛、武汉、重庆号称近代七大纺织基地,而沿海的上海、青岛、天津尤为重要,“上青

5、天”已被广泛赞誉。新中国成立后,上(沪)、青、天(津)三地的纺织工业均出现了更快速度的发展,很快达到了辉煌鼎盛期。至8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外资外企进入中国,大量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纺织工业的“上青天”时代风光不再。一、近代青岛纺织工业的兴起与青岛华新纱厂的诞生青岛地处于胶东半岛,港口条件优良,1897年德国租借青岛后,建大港小港,建胶济铁路,青岛沟通海外与内陆腹地的重要港口城市;山东地区乃至黄河流域为我国重要产棉区,是发展纺织业的理想之地。起初青岛地区乃至山东地区的纺织业仅为一些非机械化的手工作坊,1902年德商在青岛投资设立德华缫丝厂,拉开了青岛机器缫丝的序幕,产

6、品全部销往欧洲。但由于经营不善,德华缫丝厂于1908年停业。1913年曾两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的北方实业领袖周学熙,动议在筹建华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华新纱厂,买下德华缫丝厂厂址进行复建。很快一战爆发,德国撤出青岛,日本入据,周学熙为克服日本当局交还厂址的重重刁难,耗费了六年时间,而日本人却在此期间,于1916年开建了“内外棉纱厂”,成为青岛第一家开工的纱厂。为与日本人展开竞争,周学熙百折不挠,青岛华新纱厂于1919年终于建成投产。1919年,周学熙以120万元股本,向美商美兴公司订购了美国怀丁厂纺纱机1.4余万锭。两年后,该厂纱锭总数已扩充至3.1余万锭,日产棉纱由

7、40余件增至80余件,销路主要为胶济沿线及津浦路中段沿海各地,纱厂很快呈现出兴隆景象。后来,因“日厂因赖有政府之援助,及最惠条约之便利,遂尽夺本省市场之销路”青岛市档案馆:馆藏资料第1119号,青岛华新纱厂调查报告--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个大纱厂,《青岛社会》,1929。,加之日厂数量骤增,产品供过于求,市价日跌,青岛华新纱厂陷于不振。这时,曾于美国钻研现代企业管理专业的周学熙次子周志俊临危受命,出任华新青岛厂的常务董事长,接管纱厂一切事宜。周志俊上任后,对纱厂进行了经营策略、管理机制、能源供应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积极增资扩充,扩大企业规模,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使华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