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课程资源开发深层困境:乡村文化边缘化

农村课程资源开发深层困境:乡村文化边缘化

ID:26070030

大小:5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4

农村课程资源开发深层困境:乡村文化边缘化_第1页
农村课程资源开发深层困境:乡村文化边缘化_第2页
农村课程资源开发深层困境:乡村文化边缘化_第3页
农村课程资源开发深层困境:乡村文化边缘化_第4页
农村课程资源开发深层困境:乡村文化边缘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村课程资源开发深层困境:乡村文化边缘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农村课程资源开发深层困境:乡村文化边缘化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但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却不容乐观,这与农村经济的整体性落后和教师素养的普遍偏低有着密切联系。但从更深层次看,农村课程资源开发陷入困境的关键在于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文化的边缘化,即农村课程资源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构成,因无法得到普遍的文化认同而陷入被忽略、被排斥的境地。乡村文化的边缘化导致了农村课程资源的荒芜。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农村教育;乡村文化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大力开发课程资源,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

2、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不容置疑的是,在广大的农村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陷入了重重困境。究其原因,很多人将其归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偏僻落后,缺乏经济支持;二是农村教师能力水平欠缺;三是农村缺乏可供开发的资源。这些因素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但笔者认为,影响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在于:在整个社会发展趋于“城市化”“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在农村不断趋同、求同于城市发展的引领下,农村包括其文化都必须接受以城市为标准来进行改造的命运,乡村文化于是被贴上了“落后”“愚昧”“低俗”的标签,而农村课程资源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构

3、成,其被忽略、被排斥的命运似乎也就在所难免。    一、问题:丰富的课程资源与无资源可开发    一些人认为:农村学校大部分都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教室简陋,就连起码的学习环境、条件都保证不了,根本谈不上什么课程资源,当然也就无所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了。城市学校有装配先进的实验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周围还有为数不少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科研院所等,这些显然都是乡村学校望尘莫及的。但不能由此而推断,城市学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就严重缺乏。事实上,农村学校也有很多城市学校所不具备的课程资源。  首先,农村学校天然地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课程资源。

4、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物种资源非常丰富,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居住生活环境都是与大自然融于一体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大山深处、田间地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四季物候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好素材。  其次,农村学校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课程资源。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于农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生活习俗、神话传说、民间节日、民歌民谣、民间戏曲、民间工艺、民间服饰、民间饮食等,这些对学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学生根本无法从书本中所获得的丰富养料。  还有,农村学生身边有丰富的实践活动资源。农村学生经常要帮家里人做农活,如耕地、播种、插秧、施

5、肥、浇水、杀虫、收割庄稼、喂养牲畜等,通过这些劳动实践,学生不仅能形成某些劳动技能,掌握农业知识,还形成勤劳、吃苦、坚毅的优良品质。  可见,与城市的学校相比,农村有着浓郁的风俗民情和独特的地理风物,有着迥异于城市的丰厚的课程资源。    二、原因:城乡的二元对立与课程的城市化    (一)城乡二元对立与教育的城市化取向  当中国正朝着以城市化、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时,此时的“城市”与“乡村”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地域区分,而是衍生出关于“孰优孰劣”“孰好孰坏”的价值判断。显然,在此过程中,城市处处体现身居高位的权威,很多领域的价值理念基本都是以城市中心为应然的价值取向,城市

6、文明常常以显性的价值优势俯视处于劣势的乡村文明;而位居低位的乡村文明,本有的价值由于长期被忽视、被压迫,沦为一种缄默的价值,甚至于完全“失声”。以此为基础,我们区分出先进与落后,高位与低位,甚至是高级与低级,人为地划分出两个对立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和“他们的世界”。作为我们的“这里”,是被塑造成为代表着“富裕”“城市”以及“文明”的地方;而“那里”则是“贫穷”“农村”以及“野蛮”的同义词。我们以“我们的世界”中的规则为单一的标准,任意践踏“他们的世界”中的一切,给他们贴上“低俗”“落后”等标签。乡村的“愚昧”“落后”就在与城市的“科学”与“先进”的强烈反差映照下得以界定,并

7、进而区别于城市。  这种极端化的想象进一步强化了既有的社会差异,并使这种差异合理化、合法化。因为我们首先设定了关于“好坏”“优劣”的标准,即“城市”都是高等的,是文明的中心;而“农村”必然都是低等的,是文化的沙漠。于是,乡村文化的改造获得了合法性基础。于是,我们一次次的把“文明”观念带入到“愚昧”的乡村,一系列对乡村社会的改造都试图以城市文化、精英文化为蓝本来改变乡村,最终使乡村趋同于城市。  这种“城市化”取向也直接延伸到教育,即我们的教育主要是以城市为出发点,以城市的教育需求为先,以城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