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036455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4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我见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我见〔摘要〕本文针对经济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调整问题。并结合这种调整就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训练、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迫使其必须从相适应的角度做出重大的战略调整。这种调整不是在旧模式基础上的一般修修补补,而是涉及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从培养方案到教师队伍训练,招生与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等一系列问题的重大变革。只有完成这种“变革”,才
2、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工商管理人才。 一、专业教师队伍的训练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各高校纷纷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并逐步形成了一支有一定规模的专职专业教师队伍,他们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客观地对这支队伍进行分析,他们大多数“或本身就是老板,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或长期担当企业顾问,长期融入于企业实践”。而在实现真正的角色匹配上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整合和训练的过程。整合、训练的基本方案有二方面。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广泛地聘请社会上长期从事管理实践,具有丰富的企业
3、运作经验,又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退休的高级管理入土,担任工商管理专业某些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也经常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土到学校作报告、举办座谈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放下大学教师的架子,走出大学校门的围栏,参与到广阔的社会和企业实践中去,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做学问的路子,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变革,有机地将管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而不放空炮。目前。分析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之所以普遍没有深入实际的原因,一是观念问题,二是这几年高校扩招的影响,三是导向问题,四是实践场所的问题
4、。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问题,必须逐一加以扭转和改变。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材建设等诸多子系统。 1.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是第一位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应围绕着管理的特点和时代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去确定。要求管理者能够以随机应变、经验判断、当机立断等能力来具体地解决带有个性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工商管理者,不仅应具有高度的科学管理素养,而且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坦诚的心态、坚强的性格、丰富的经验
5、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技巧。与此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客观上还要求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创新即较强的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开拓精神,注重其创新人格的培养。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不但要有基础管理知识,更要有文理兼备和哲学、美学等相关的知识素养。努力实现课程群组的菜单式教学,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整修教学计划为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课程群组构成。在普通教育课中,要多增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基础教学课程由专业基础课和沟通邻近学科的课程组成,具体实施按工商管理学科大类开设,专业教学课程除专业
6、课以外,还包括社会实践与生产实习、毕业论文。3.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强化以下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1)角色模拟法。指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客体特点,设定情境,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游戏”或现场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强,容易调动学员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讨论。组织课堂讨论可以实现师生一对一的交流
7、指导,既密切师生关系,又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产生智力激发。(4)课外辅导。制定相应的制度,强化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课外辅导。(5)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既要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除笔试外,还可采用口试、开卷、学术报告、实验或实际角色操作等考核方式。(6)注重教育过程的技术性。要利用现代教育理沦,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并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课件。 4.教材建设。随着社会经济和知识的飞速发展,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当前,我国管理学教育内容的更新迫在眉睫,已经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个“瓶颈”。为
8、此,广大工商管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关注现实,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其次要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加速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此外,要加强组织协作。必要时可在全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