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973994
大小:55.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4
《《认识毫升》教学反思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认识毫升》教学反思[《认识毫升》教学反思]《认识毫升》教学反思《认识毫升》这节课是在上节课已经认识了容量及容量单位升的基础上,继续认识毫升及升与毫升的进率,《认识毫升》教学反思。为了让学生更精确地感知“毫升”,在课前学生收集了一些有容量单位毫升的容器,如:花露水、眼药水、风油精……我准备了有刻度的试管和滴管,让学生感受1毫升大约有多少滴水。这样让学生经历从1毫升到几十毫升再几百毫升最后到一千毫升,单位有小到大的一个过程。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一升的水有多少,接下来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认识到“计量比较少的液体
2、,通常用毫升做单位”,教学反思《《认识毫升》教学反思》(..)。启发学生主动提出“1毫升有多少”的问题。我是通过用针管吸入一毫升水,放入试管中,先让学生感受1毫升到底有多少。有学生说出:1毫升要比1升少得多。再用针管吸入一毫升水,把1毫升水滴在手心里,边滴边数,大约有20滴左右,学生再次直观感受1毫升的实际大小,获得对1毫升的认识和体验。在认识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时,由于缺少一升的量杯,所以我是通过光盘上的动画让学生发现1升=1000毫升。在练习中,有许多的容器都是生活中经常能看见的,教材的编排意图很好,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练习时学生展示收集的这些容器,在课堂上用这些容器来装上液体,让学生观察,以便学生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整堂课始终引导学生“看一看、猜一猜、想一想、估一估”,尽量从多种角度让学生感受探索。学生这样在理解上更直观,认识肯定比较深刻点。并且在教学中一定要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出示生活中的容器让学生来猜多少毫升等等。更重要的是要能学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书上有道题是这样的:倒出100毫升饮料,数数你要几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结合学生带的养乐多的瓶子,学生估计在一般情况下4口左右
4、可以喝完,这样算下来一口能喝25毫升左右,为下节课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做准备。《认识毫升》教学反思2 第2篇《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预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雷锋小学谢道翔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50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的有关“倍”(整数倍)知识的本质是“比率”。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要么比较它们的差,要么就是比较它们之间的比率关系。乘法认知结构的发展,乃是对乘除法问题中的两组对应的四个数值构成的关系的认知过程。可见,理解两个量的倍比关系也是儿童乘法认知结构建立的重要方面。学情分析:“倍”这个概
5、念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比较困难,难就难在学生要从“加法结构”跨入到“乘法结构”,而这个关键的过渡就是“倍”。而这样的认知结构需要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倍的学习必须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同时又能比较好的解释倍的数学本质活动,多角度、循序渐进的建立对倍概念的理解;同时利用语言表征、图形表征、算式表征等多元表征建立倍的模型,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理解“倍”。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充分感知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2.在观察、比较、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培养几何直观。3
6、.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意义。教学……《认识毫升》教学反思3 第3篇《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预览〗根据教材的设计意图,在认识厘米之前,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切身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这一环节准备不够充分,效果不是很明显。我是这样设计的:在黑板上贴了一张纸条,问学生:你知道这张
7、纸条有多长?有些学生准备拿尺子上台测量,但又不知道怎么读尺子上的刻度。我开始引导,老师认为这张纸条有两个黑板擦那么长。谁能像老师这样用你手边的物品来测测纸条的长度,这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很多学生拿着自己的学习用品测量了这张纸条的长度,有的说有一支铅笔那么长,有的认为有老师的教鞭那么长.....为什么同样的一张纸条,选择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测出的结果会不一样?由此启发学生想到:应选择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去量。虽然学生被老师一直牵着转,但还是体会到了测量需要同一个物品做标准。为了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一
8、看、比一比、量一量。首先让学生找到尺子上的1厘米,用眼看,把1厘米的长度印在头脑中;用手比划,感知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当学生完成这一流程,已基本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用厘米量”是这一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的是“看老师测量的方法对吗?”让学生在老师错误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