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早稻和晚稻-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

ID:25942858

大小:73.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11-23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_第1页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_第2页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_第3页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_第4页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宋代的早稻和晚稻*宋代的“早稻”和“晚稻”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早稻和晚稻,而主要指的是收获期上的早晚。即便是所谓“早稻”,也大多属于中晚熟品种。早稻、晚稻之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构成复种关系。宋代各地都有早晚稻的分布,但所占比重各不相同.浙西、淮南等水稻主产区以种植晚稻为主,但其它地区却出现了早稻盛行的趋势;干旱和救饥是早稻盛行的主要原因,而太湖地区种植剔透则很大程度上是赋税和雨水所致.The“earlyrice”and“laterice”intheSongDynastyAbstractThesocalled“earlyrice(

2、zaodao)”and“laterice(eonesinthedoubleharvestricecroppingsystemofmodernsense,buttheonesthatharvestearlyorlate,manyofthembelongedtomiddleandlate-maturingvarieties.Theso-called“laterice”distributedmainlyinzhexi(noemoreandmorepopularintheotherdistrictsforthereasonsofdro

3、ughtandfamine.早、晚稻的划分既是稻作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相结合的产物。虽然早稻和晚稻的概念在宋代以前即已出现,但大多在一些非常偶然的场合,并且早稻和晚稻都是孤立存在。宋代随着稻作技术的发展,早稻和晚稻的概念非常流行,且常常是相提并论,以致后来的一些学者往往以今概古,以为宋代已经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早稻和晚稻,甚至更有人认为是双季稻,从而错误地估计了宋代稻作的发展水平。本文试图从宋人有关早稻和晚稻的基本概念入手,考察早稻、晚稻在各地的分布,并分析形成此种分布的原因,以期对宋代的稻作有个更好的把握

4、。1、早稻和晚稻的概念及其分布现代农学对于早稻、中稻和晚稻的界定主要是依据生育期的长短来决定的。而宋代最通行的做法是依据收获期的先后来划分早、中、晚稻,如“早禾收以六月,中禾收以七月,晚禾收以八月”。[1]由于各地的水稻成熟期并不一致,[2]所依据的历法标准也不统一,有的分之以月份,有的别之以节气,即便是都按节气或月份,其差异也是显而易见,所以各地早、中、晚稻的划分不尽相同。如福建三阳,“其熟于夏五六月者曰早禾,冬十月曰晚禾。”[3]陆游有“秋词”三首,第一、二首分别提到七月、八月,第三首依时序当为九月,七月中提到“早禾”,九

5、月中提到“晚稼”[4];又如浙江四明,“早禾以立秋成,中禾以处暑成。”[5]而江西西昌(今泰和)则以小暑、大暑节收割为早稻,寒露、霜降节收割为晚稻。早、晚稻只是相对而称,此外并无严格的科学界定。尽管宋代的早晚稻概念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早晚稻概念,但各地都已对自己所生产的稻做了早稻、晚稻,甚至于中稻的划分则是事实。早、中、晚三稻在各地稻作中所占比例如何?对于了解宋代的稻作情况来说是重要的。游修龄说:“宋代的水稻,在同一地区已有早、中、晚的不同,一般以早、中稻为多,晚稻较少。”[6]实际上,早、中、晚的播种面积因时因地各不相同。两浙

6、的浙东地区,早稻多于晚稻,如四明(今浙江宁波):“中最富、早次之,晚禾以八月成,视早益罕矣。”[7]台州:“晚稻……民间所种不多,仅当早稻十之一、二。”[8]越州:“统计会稽八县田亩,……晚稻居十分之四。”[9]十分之六则是早稻和中稻。浙西虽然在“七月初乃见新谷”,证明有早、中稻的存在,但却以晚稻为主,如湖州:“管内多系晚田,少有早稻。”[10]甚至有些地方“纯种晚秋禾。”[11]但这种情况也主要局限于太湖沿岸地区,远离太湖沿岸的浙西一些地区,也是早稻多于晚稻。如临安府之新城县(今浙江富阳县西南)“山田多种小米(即早籼),绝无

7、秔稻(即晚粳)。”[12]宋代,另一处晚粳种植比较集中的地区,是淮南地区。这里的水稻一般要到夏初,甚至于农历五月方始插秧。“淮南夏早收,晚秧亦含风”[13];“积雨涨陂塘,田塍插晚秧”[14]等宋人诗句描写的就是淮南插莳晚稻秧的情形。而在一些近水低洼地区,甚至到夏初才始撑着一种短小轻便的小划船在稻田中进行撒播。[15]插秧在初夏,收获却在初冬,贺铸有“楚泽初冬正获田”[16]之句,此诗作于历阳(今安徽和县)姥矶,时间是在戊辰十月晦日(十月的最后一天)。苏轼提到,元祐六年(1091),汝阴县(今安徽阜阳)百姓,因旱伤,“稻苗全无

8、”,而被迫至淮南籴晚稻种。[17]乾道九年(1173)十一月,江南东路安抚使奉命收籴粳米,但江东诸州“尽是籼禾小米”,无奈只得“差官往淮南收籴”,可见淮南产粳米之盛。[18]但淮南也有籼米,宋政府在淮南所收籴的粮草中就既有大禾米(晚粳),又有占米(早籼),[19]只是不占多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