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中的信息传播“失衡” 现象及其应对策略——从“非典” 危机到汶川大地震的考察

公共危机中的信息传播“失衡” 现象及其应对策略——从“非典” 危机到汶川大地震的考察

ID:25935709

大小:16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3

公共危机中的信息传播“失衡” 现象及其应对策略——从“非典” 危机到汶川大地震的考察_第1页
公共危机中的信息传播“失衡” 现象及其应对策略——从“非典” 危机到汶川大地震的考察_第2页
公共危机中的信息传播“失衡” 现象及其应对策略——从“非典” 危机到汶川大地震的考察_第3页
公共危机中的信息传播“失衡” 现象及其应对策略——从“非典” 危机到汶川大地震的考察_第4页
公共危机中的信息传播“失衡” 现象及其应对策略——从“非典” 危机到汶川大地震的考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共危机中的信息传播“失衡” 现象及其应对策略——从“非典” 危机到汶川大地震的考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公共危机中的信息传播“失衡”现象及其应对策略——从“非典”危机到汶川大地震的考察梅琼林 连水兴【该文章阅读量:248次】【字号:大中小】         〔摘要〕 从传播学的角度介入公共危机的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公共危机的发生,不但破坏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功能,也对整个信息传播系统形成某种冲击和干扰,导致信息传播的“失衡”。考察“非典”危机和汶川大地震中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发现,公共危机中发生信息传播“失衡”的现象将导致危机的严重恶化。因此,作为处理公共危机的主体,政府及其控制下的传媒组织必须发挥积极主动的效用,正确引导危机信息的传播,避免信息传播“失衡”的出现,才能有效解决危机问题

2、。公共危机中的信息传播“失衡”不仅是社会信息传播系统是否完善的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平衡稳定问题,与当前的“和谐社会”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中国遭遇的种种公共危机,在给我们带来种种灾难和痛苦的同时,也带来了学习、改进和创新的机遇。从“非典”危机到汶川地震的事实证明,中国的政府、媒体以及民众都在苦难中成长和进步,“多难兴邦”不仅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现实的鞭策。                 〔关键词〕 公共危机;信息传播;失衡;“非典”危机;汶川大地震                 在人类历史上,“危机”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甚至有人断定,对人类历史而言,危机是常态,没

3、有危机才是例外。从2003年到2008年,在人类历史上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但对中国人民而言,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从“非典”危机到四川的汶川大地震,使人们对“公共危机”这样的字眼产生前所未有的体验和重视。在学术研究领域,这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以近年来中国出现的种种公共危机为研究案例,探讨“公共危机”中信息传播“失衡”的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信息传播“失衡”的对策。                 一、公共危机研究的传播学视角                 从传播的角度介入公共危机的研究,并不是一个令人陌生的视角,已经有不少中

4、外学者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比如,英国学者迈克尔·里杰斯特就指出:“只有进行有效的传播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1〕美国学者费姆·邦茨将危机传播定义为“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之中以及之后,介于组织和其公众之间的传播。”〔2〕中国学者廖为建等则更为直接地指出:“在深具传播学知识背景的学者看来,危机传播(或危机管理)不过是人类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对其理解和研究均可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危机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媒介、受众等变量。”〔3〕这种观点肯定了直接从传播学的角度介入公共危机研究的可能性。当然,目前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危机事件本身的管理问题,而不是把公共危机本身作为一个

5、“传播事件”,从信息传播这一层面进行研究。                 西方危机研究专家罗森塔尔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4〕在这里,我们所关注的不是如何对危机进行管理的问题,而是罗森塔尔研究“危机”时所采用的视角:以整个“社会系统”为参照系进行“危机”研究。这无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有必要采用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眼光介入这个问题的研究。在社会学领域,结构功能理论把社会设想成为一个有机体,它的各个部分(政治、经济、文化)组成互相依存的体系,其中每一部分都为该体系的平衡做出贡献。

6、而公共危机的出现,意味着在社会结构体系中出现了某种冲突和矛盾,影响到整个社会体系的平衡状态。当我们把研究的视角从社会学转到传播学时,同样可以这样设想,整个社会存在着一个多重结构的信息传播系统。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赖利夫妇指出,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

7、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5〕从中可以看到,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不管是微观的、中观的还是宏观的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每一种传播活动,每一个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因此,传播学者郭庆光认为:“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