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924007
大小:134.03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23
《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超级实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超级实用) 要做成功的父母,只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和分享孩子的想法、感受和内心需要,帮助他们处理负面的情绪,譬如愤怒、悲哀及恐惧。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和爱的桥梁,使孩子成长为更成功、更快乐的人。 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家长的一些错误做法往往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造成孩子情绪压抑、自卑、冷漠、内心冲突等,很多亲子关系方面的问题和孩子的心理困扰往往就来自于此。现在,让我们解读一下孩子的情绪究竟传达了哪些讯息,怎样才是最科学有效处理孩子情绪的方法。 阅读此文前,
2、先来测一测你对孩子的情绪反应 在孩子闹情绪时,你的反应常常是—— A→●“别哭了,妈妈带你去吃肯德基。” ●“来,爸爸带你去游乐园玩,不要再发脾气啦!” ●“你再这个样子,我就不让你出去玩了!” B→●“你这个样子像个男孩子吗?真丢人!” ●“你再闹妈妈就不爱你了啊!” ●“你自己做错了事还耍脾气,想挨打啊?” C→●“回你自己的房间吧,等气消了再出来!” ●“爱哭你就哭个够吧!哭够了再来找我。” D→(不理会孩子的情绪反应,喋喋不休地唠叨) ●“人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嘛。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
3、会自己照顾自己了。你想想,爸爸妈妈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心血……” ★A类——“交换型”父母: 你认为负面情绪有害,所以每当孩子有愤怒、悲伤的感觉时,你就努力把世界“修补”好,给孩子营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却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大人帮助他学会认识情绪、理解情绪,学会处理他所面对的问题。 看到父母的这些反应后,孩子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既然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为什么我的感觉这么糟?”次数多了,孩子会变得缺乏自信,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很大的压力,而且会形成逃避自己的情绪和压力的习惯,如逃避上学、无度上网、回避
4、交流等,而不是积极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B类——“惩罚型”父母: 孩子常常由于表达悲伤、愤怒和恐惧而受到你的责备、训斥或惩罚。你以为这样不会“惯”出孩子的坏脾气,或者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坚强。 你担心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带来耻辱、被抛弃、被歧视、受虐待等。所以,你企图用犯罪感、恐惧感、内疚感来消除孩子的情绪。长此以往,孩子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又憎恨又无可奈何。长大后面对人生的挑战时,孩子会显得力不从心,且常常有犯罪感、恐惧感和内疚感。 ★C类——“冷漠型”父母: 你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既不否定也不
5、责骂,而是不予理睬,让孩子自己去找办法宣泄一下或者冷静下来。 因为没有父母积极的引导,一个愤怒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有侵略性,用伤害别人的方式来发泄;一个伤心的孩子会尽情和长时间地哭闹,不知道怎样去处理自己的情绪;一个恐惧的孩子会经常没有安全感,胆小怕事,做事畏首畏尾。 ★D类——“说教型”父母: 你以为孩子只要明白了道理,负面情绪就会消失,就可以解决孩子的问题,所以你热衷于滔滔不绝地讲道理。 此时,孩子感到孤单无助,仿佛身处黑洞,得独自面对负面情绪带来的痛苦。而父母喋喋不休的训导,只令他苦上加苦。道理
6、懂的过多却常常做不到的孩子,往往会觉得自己不够好,经常自我批判、自我否定。 以上四种是传统的处理孩子情绪的方式,显然都不利于孩子的情商培养。 最佳的处理方式是EQ型 EQ型父母这样处理孩子的情绪—— EQ型的父母善于感觉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伤心流泪时,能设身处地地想象孩子的处境,并且能感受到孩子的悲伤和痛苦;看到孩子生气时,他们也能感受到孩子的愤怒与失望。 因为父母的接受与分享,孩子感到身边有可以信赖的支撑,也更能接受自己,所以更有信心去学习怎样处理自己面临的问题。 EQ型处理他人情绪: 1.接受
7、:(对方有情绪)你看来有点情绪(愤怒、焦虑、紧张),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谈谈吗? 2.分享:先谈情绪,后处理事情,你身体的感觉是……你内心的感觉是…… 我遇到这种事情曾有过XX感觉,你有这种感觉吗?(内心体验,身体感觉) 3.肯定与设范:可被理解、接受的部分(需要、正面动机)给予肯定,发现无效的部分做出改变。 4.策划未来: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方法,更有效地满足需要、达成正面动机。 EQ型父母的处理技巧分为4步: 步骤1:接纳 具体做法:直截了当地说出你看到的在孩子身体(重点是脸上)流露出的情绪。 例如:
8、“宝贝,我看到你似乎很伤心的样子,可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或者,“你看起来好像不太高兴,什么事让你生气呀?”作为处理情绪的第一步,“肯定”的意义是向孩子表达:“我注意到你有这个情绪,并且我接受有这个情绪的你。” 父母须明白—— ◆跟所有人一样,孩子的情绪也都是有原因的。 ◆对孩子来说,那些原因都很重要。尝试换到孩子的角度,你会更容易接受孩子的情绪。 特别提醒:无论孩子怎样回应你,你都应该让孩子知道,你尊重并完全接受他的感受。 步骤2:分享 原则: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 具体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