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ehf

流行性出血热ehf

ID:25862482

大小:1.85 MB

页数:42页

时间:2018-11-23

流行性出血热ehf_第1页
流行性出血热ehf_第2页
流行性出血热ehf_第3页
流行性出血热ehf_第4页
流行性出血热ehf_第5页
资源描述:

《流行性出血热eh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流行性出血热定义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是有汉坦病毒(HV)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种通过蚊媒、蜱媒、动物源性或传播途径未明等4种方式传播的急性全身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伴出血和休克为特征,伴或不伴急性肾功能损伤。病毒性出血热共13种,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我国目前以流行性出血热为主,近年又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性出血热分类传播途径病名临床类型分布地区蜱媒1.鄂木斯克出血热(OHF)2.

2、奇萨那森林病(KFD)3.克里米亚出血热(CHF)4.新疆出血热(SHF)无肾综合征无肾综合征无肾综合征无肾综合征苏联鄂木斯克印度苏联、保加利亚、巴基斯坦新疆塔里木河流域蚊媒5.登革出血热(DHF)6.基孔肯亚出血热(CHIK)7.黄热病(YH)无肾综合征无肾综合征无肾综合征东南亚、太平洋群岛泰国、印度非洲、南美动物源性8.阿根廷出血热(AHF)9.玻利维亚出血热(BHF)10.拉沙热(LF)11.流行性出血热(EHF)有肾综合征有肾综合征有肾综合征有肾综合征阿根廷玻利维亚非洲中国、俄罗斯、朝鲜、日本、北欧传播途径未明12.马尔堡病(MVD)13.埃波拉出血热(EbHF)无肾

3、综合征无肾综合征东非乌干达、肯尼亚北非扎伊尔、苏丹病原学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为负性单链RNA病毒。汉坦病毒的核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稳定的抗原决定簇,宿主感染后核蛋白抗体出现最早,在病程第2-3日即能检出,有助于早期诊断。由于抗原结构的不同,汉坦病毒至少有30个以上血清型。其中Ⅰ型汉滩病毒、Ⅱ型汉城病毒、Ⅲ型普马拉病毒和Ⅳ型希望山病毒是经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其中Ⅰ、Ⅱ、Ⅲ型和多布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能引起人类肾综合征出血热。我国流行的主要是Ⅰ、Ⅱ。近年来在我国还发现了Ⅲ型普马拉病毒、沟型病毒和大别山型病毒存在。由于病毒不同,引起人类疾病的临床症状轻重有所不同,其中Ⅰ型较

4、重,Ⅱ型次之,Ⅲ型多轻,Ⅳ型迄今未见人致病,多布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类似Ⅰ型。病原学汉坦病毒对脂溶剂敏感,如乙醚、氯仿、丙酮、苯、去氧胆酸盐等均可灭活该病毒。一般消毒剂及戊二醛、水溶60℃1小时、100℃1分钟或紫外线照射30min也可灭活病毒。不耐热和不耐酸,高于37℃及PH5.0以下易被灭活。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他动物包括猫、猪、狗、兔等,此外,在青蛙、蛇、鸟类也检出HV。在我国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则以大林姬鼠为主。由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早期的血液和尿液中携带病毒,虽然有接触后发病的个别病例报告,但人不是

5、主要传染源。流行病学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流行病学二、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道粘膜感染。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血液后亦可导致感染。4.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5.虫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或恙螨有传播作用。流行病学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青壮年、农民多见。儿童发病极少见,隐性感染较少,在流行区隐性感染率可达3.5%-4.3%。感染Ⅰ型病毒后,中和抗体可维持

6、1~30年;感染Ⅱ型病毒后,中和抗体只可维持2年;Ⅰ型病毒感染者对Ⅱ型病毒一定的交叉免疫力,Ⅱ型病毒感染者对Ⅰ型病毒免疫力不强。流行病学四、流行特征:1.地区性:主要分布在亚洲,其次为欧洲及非洲。我国疫情最重,目前我国老疫区病例逐渐减少,新疫区不断增加。2.季节性和周期性:四季均可发病,但有明显的高峰季节。其中姬鼠传播者以11-1月份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以3-5月为高峰。林区姬鼠传播者以夏季为流行高峰。本病发病率有一定周期性波动,以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疫区,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以家鼠为传染源的疫区周期性尚不明确。3.人群分布: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

7、高,其他人群亦可发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汉坦病毒感染为本病发病的启动因子,病毒感染后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并产生免疫病理损害,从而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产生发热、低血压休克、出血和肾衰竭的临床经过。①病毒直接损伤机制:病毒感染导致感染细胞功能及结构的损害。②免疫机制:免疫应答和释放的细胞因子导致机体损伤。免疫复合物是本病血管和肾脏损害主要原因。③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病理生理休克:原发性休克:病程的3-7天发生,称原发性休克,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粘稠度增高和DIC的发生,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