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832223
大小:6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23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摘要:新中国成立后被称作“半工半读”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曾经风靡一时,但却几乎半路夭折。究其原因,一是过分强调工学结合的思想教育功能,忽视其为个人发展,尤其是为理想就业作准备的经济功能;二是计划经济的外部环境不适合有明显市场特征的工学结合的生存与发展。今天当我们重新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时候,应充分了解它的特征,树立科学的工学结合观,通过教学制度改革和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等手段,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键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可持续
2、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作为官方认可的称呼是“半工半读”。有资料记载,这一称呼产生的源头是当时的国家领导对国外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解读。实际上,无论这一说法是否属实,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国外早就有之是肯定的。半工半读在我国走过了将近50个年头,虽然有过辉煌,留下了很多值得骄傲的印记,但总体上说是不成功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在高等教育中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时,有必要就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我国高等教育半工半读的曲折历程及其原因等做一番理性的思考,以期探索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
3、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一)现代性工学结合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这两个现代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一般说来,科学越发展,现代生产越发展,生产劳动者所需要掌握的科学知识就越广、越深、越系统,对人的智力发展的要求也就越高,在生产劳动中掌握这些系统科学知识和形成高度发展的智力的可能性就越小。于是,人们在成为生产劳动者之前所要经历的教育过程就会相对延长。同时,从一定年龄开始,人们必须以各种方式交替地去参加教
4、育和生产劳动这两个密切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过程,以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这种交替的最基本形式可归结为两种:一是以就业后的继续教育为主的终身教育;一是以就业前半工半读等形式为主的工学结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二)职业性工学结合从它的萌芽时期开始就带有浓厚的职业性导向。洛克等人的工读教育计划本身就出自于一种实用的功利主义目的,此后以这一方案开办的半工半读慈善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使贫苦子女能自食其力。与此同出一辙,美国的合作教育最初也是在发现学生课余打工与所学的课程及今后
5、的职业无关之后而引发的,目的也是为受教育者以后的职业生活做准备。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实际工作情景中教育自己,养成积极的工作态度,掌握未来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最终使他们能顺利地走向社会,完成学习生活向职业生活的过渡。(三)市场性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的市场化运作,主要体现在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相结合这一特色上。这种市场化运作使它冲破了传统高等教育封闭的教育模式,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校通过这种教育模式,不仅
6、打开校门面向社会,而且完全融人到市场的供需关系之中,接受市场的选择与检验。学生在“工”的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受劳动力市场的支配,市场的需求情况对学生的工作选择和职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工学结合的一个重要魅力正是在于它通过将学生推人市场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同时使教育更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国外的工学结合与我国建国以来各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的市场化运作。正是这种市场化运作,使学校教育真正贴近社会的需求,也使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能在百年前产生后一直持续
7、到现在。(四)大众性工学结合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它是在社会对高等教育不断提高的需求推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形成这一需求的深层次原因是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人们的生存和求职愿望,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则是满足这一需求的必然结果。现代高等教育不但要培养心智健全的人,而且要培养社会职业的合格从业者。如果现代大学不—具备为大学生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做准备的功能,那么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就不可能实现,高等教育将依然是社会特权阶层闲暇的“爱好”。因此,工学结合对受教育者职业发展的关注,正是它大众
8、性特征的最好体现。科学技术越是发展,教育与生产的联系便越紧密,人们生存和求职的要求便越高,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便越多,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也便越有必要。二、我国半工半读的历史回顾(一)我国半工半读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的半工半读是从勤工俭学开始的。1957年5月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提倡勤工俭学,开展课余劳动》的社论,号召学生参加各种有报酬的农副业生产,以及工厂、建设工地和服务行业的劳动,目的是为了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一部分学习和生活费用,但主要还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