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813928
大小:93.50 KB
页数:78页
时间:2018-11-22
《赵承宁文章排序(咏怀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赵承宁文章排序(咏怀篇)第二辑咏怀篇牛背人生(一)母爱(二)姨母的背影(三)故乡的湿地一张来自异国的贺年卡五感受喀纳斯湖(六)俄贤岭的魅力缠绵的昌化江(八)拐杖(九)祖屋随想(十)守望都江堰(十一)一张书桌(十二)敦煌的回响(十三)长命锁(十四)生日的时候(十五)黑脸琵鹭(十六)棋子湾寻古(十七)高排印象(十八)印记岁月的石头(十九)东方小酸瓜(二十)美好的诱惑(二十一)母校生活遐思(二十一)东方的母亲河(二十二)付龙园漫笔迷人的金月湾(二十四)俄贤岭随想圣洁的白查牛背人生赵承宁赵承宁文章排序(咏怀篇)第二辑
2、咏怀篇牛背人生(一)母爱(二)姨母的背影(三)故乡的湿地一张来自异国的贺年卡五感受喀纳斯湖(六)俄贤岭的魅力缠绵的昌化江(八)拐杖(九)祖屋随想(十)守望都江堰(十一)一张书桌(十二)敦煌的回响(十三)长命锁(十四)生日的时候(十五)黑脸琵鹭(十六)棋子湾寻古(十七)高排印象(十八)印记岁月的石头(十九)东方小酸瓜(二十)美好的诱惑(二十一)母校生活遐思(二十一)东方的母亲河(二十二)付龙园漫笔迷人的金月湾(二十四)俄贤岭随想圣洁的白查牛背人生赵承宁清明时节,我来到伯父的坟墓前,只见整个坟墓上覆盖着密密的野草
3、和灌木,我不禁怆然泪下。毕竟这坟墓的黄土下深深埋葬着的是,我平生敬重的一位在牛背上度过了八十多年人生的地道农民——我的伯父。伯父离开人世,走了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来,我一直很怀念他,然而,我却又无法解读透彻他那富有个性的牛背人生。因为他离去久远,把我对他的记忆也带走了一大半。但是,这些年来,伯父生前那种朴实、厚道的老式农民的道德观念,吃苦耐劳的精神引领,像一种无形的传统力量,成为祖谱上一种潜在的延续,使我始终忘却不了他走后残存下来的牛背人生的轨迹。我祖父这一代家境十分贫寒。据说,一八九四年农历四月,昌化江下游两
4、岸旱灾、虫灾交加,百姓苦不堪言。正是在这个凶年,伯父降临到了人间。伯父务农八十多年,自从成家立业以后,光买耕牛,伯父就换养了八、九条。八十年代中期,伯父逝世后,他的遗产当中,唯一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他在逝世前三年买下的一条老黄牛。民国第二年(即1912年),伯父刚满十八岁,祖父要花些白银给他买媳妇。当时,伯父嘴上不敢反抗,但心里十分纳闷。在伯父看来,穷人的活命之根首要的是要有一条强壮的黄牛,再加上一块能种谷打粮的土地,而不是增加一张吃饭的嘴。据说,这桩买卖婚姻,由于女方家出价昂贵而告吹了。于是,祖父遂了伯父的心
5、愿,把积存多年、计划为伯父娶老婆的白银买了一头脾性甚烈的黄牛。从此,全家生活的重担几乎都压在伯父一人的肩上。伯父每天起早摸黑犁田耕地,捡肥打柴,样样农活地干得非常出色。伯父的勤劳、能干逐渐改变了家里的境况。过了若干年,祖父要在四个儿子当中挑选一个去读私塾,伯父极力推荐我的父亲,使得我的父亲在17岁那年有幸成为家族里第一个上私塾的穷孩子。解放前,我父亲在外地参加革命。解放后,我们举家搬迁到乐东县抱由镇。从此,我离开了伯父。十年动乱时期,伯父听说我父亲整天被造反派批斗,特地从老家农村赶到乐东探望我们。当时,伯父已
6、经是七十出头的老人了。但他身体还很硬朗,很能喝酒、饭量也大得惊人。当他得知我已经读高中,他十分高兴,连声说道:“读书好,读多一点书比什么都好。”一九八二年农历四月,我和父亲特地从外地回故乡看望伯父。第二天早上,伯父说要赶牛到地里耙地瓜。我自告奋勇要帮伯父套牛车。我刚走近牛栏,一条身高体大,额头方方正正的黄牛低着头,歪着犄角,大鼻孔里呼呼地直喷着气,好象要攻击我似的,吓得我一退再退。伯父见状连忙叫我让开。伯父刚走到黄牛身边,这老黄牛变得特别温顺,还不时地伸出舌头舔伯父的手背。伯父套好了车,叫我坐在牛车上,八十多
7、岁高龄的伯父,竟然还敢骑在牛背上。一路上,老黄牛四蹄生风,疾走如飞。耙完地瓜回家的路上,伯父让我骑在牛背上,他牵着牛默默地在前边走。我问伯父为什么不坐牛车,他说,牛耙了半天地,很累了,眼下又拉一车地瓜,实在不忍心再折磨它。伯父跨入九十岁,身体逐渐衰弱。他去世那天夜里,整个村子里十分安静,除却一两声鸟鸣,余下的时间极为静谧。我坐在伯父的木棺旁颓然无语。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竟有这么多人与他告别。牛棚里那条与他相依为命近八年之久的老黄牛,整个夜里一直卧在地上。第二天一早,人们送伯父出葬的时候,这条共牛
8、睁着一对哀伤的大眼睛看着众人,眼里断断续续滚滚出白色的泪珠。不久村外的墓地民凸起了一个新的坟头,伯父的牛背人生从此划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母爱赵承宁母亲出生在晚清末年的一个贫寒农家,她一生没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只字不识,但她深明事理,通晓大义,而且把文化知识崇尚得象神灵一样虔诚至上。解放初期父亲远在他乡工作,收入极其微薄,根本无法接济家庭,因此,全家生活的重担几乎全部落在母亲的身上。母亲常常起早摸黑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