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的坎坷路——浅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急速推进

中国社会转型的坎坷路——浅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急速推进

ID:25805065

大小:52.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1-22

中国社会转型的坎坷路——浅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急速推进_第1页
中国社会转型的坎坷路——浅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急速推进_第2页
中国社会转型的坎坷路——浅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急速推进_第3页
中国社会转型的坎坷路——浅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急速推进_第4页
中国社会转型的坎坷路——浅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急速推进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社会转型的坎坷路——浅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急速推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社会转型的坎坷路——浅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急速推进《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辛亥革命100周年专栏中国社会转型的坎坷路浅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急速推进黄明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广州510610)[摘要】武昌起义是中国自16世纪中叶以来,持续的改革思潮与改革运动发展的必然.这次起义的成功,以及由它的成功而带来的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昭示了它的历史功绩一顺应了世界潮流,合乎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正是中国"走出中世的必然趋势.辛亥革命,创建共和,以及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那仅仅是旧政体的终结,为新政体拉开帷幕,为中国社会的转型提供制度的保障.从反帝反封建性质

2、的民主革命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确是"尚未成功.当今,中国已经崛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然而,在经济硬实力提升的同时,不可忽略文化软实力的同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恰恰体现在人的思想风貌,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的现代化,即人从传统向现代的彻底转换.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才可能有真正实现整个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完整转型",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才能真正实现.【关键词】历史转型;社会转型;辛亥革命[中图分类号】D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79(2011)05—0009-08百年前,震撼中外的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二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

3、门,谱写了中国历史新篇.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政治革命运动,这场令人振聋发聩的思想启蒙运动,已经过去了百年,人们对它的评价争议颇多,莫衷一是.诚然,在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今天,人们去回顾,去缅怀之时,更是感触到它的历史功绩之伟大:它,跨出了使中国"走出中世纪"的关键一步:它,加速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步伐:它,使沉睡的古国重新振奋,跟随时代步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笔者仅从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漫长之路的回顾中,从对民国建立后社会急剧转型的透视中,从哲学的视角,试图探讨辛亥革命在中国"走出中世纪"进程中的重大历史意义,以就教于专家们.武昌起义成功,是偶然中之必然武昌起义的成功,是偶然的

4、,也是必然的.它的偶然性,是湖北一时的军事空虚,以及起义新军所特有的条件:它的必然性,是武装革命发展的结果,也收稿日期:201l-05一l1作者简介:黄明同(1939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中山基金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孙中山研究.9辛亥革命100周年专栏《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必然走向.诸多的偶然因素1911年1O月lO日,在湖北武昌打响的武装起义,史称"武昌首义".它是一次以湖北新军为主体的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逾十次起义中的一次,能如此之速成功,其中有着许多偶然的因素.从革命军方面看,扮演着起义主力军的是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

5、他们有着与1909年广州新军起义时,极不一样的状况:首先,是"地利",起义主力军的驻军地点极为有利.工程八营驻军城内紫阳桥,离武汉城南的中和门很近,起义时不需要像驻在城外广州起义的新军那样,须经历艰苦战斗而入城,而在发难后能迅速控制中和门,并及时打开城门迎接其他革命军进城,进而攻打主要目标——总督府.第二,是"人和",起义主力军的素质比较好.据称,由于原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重视,湖北新军是南方各省新军中最为精锐的一支,工程八营是湖北新军中成立最早,训练时间较久,战斗力较强的一支,起义前全营留守武汉.也是革命党较早在营中开始活动的军队,起义前,营中己发展了200多名革命党,占全营总人

6、数的40%,也就说有近半数的军人,已接受了革命党人的思想和主张,这样的思想基础极为罕见.第三,是有着非一般的军事装备.广州起义时,"执械入城"的新军,手中所持武器为一般的枪支与子弹,而武昌起义有素称"军中之胆"的炮兵——炮八标参战.起义前,炮八标全标驻守武昌,士兵800人,配有多门山炮,建制完整,火力最强,这无疑能使武昌起义的隆隆炮声,成为武装革命的礼炮,令清军丧胆.上述因素,皆为从前的起义所未具备的,特有的条件.从这一意义上说,武昌起义是个案,是偶发事件,其成功是特有的,偶然的因素所致.从外部环境看,武昌起义还有着其他的偶然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四川路潮,武汉军务空虚.19

7、11年5月9日,清政府收回筑路权,并争取外国贷款,由是激起了民愤.所谓"路权",是指清政府原来已经批准,民问可以集资兴建粤汉和川汉两条铁路的权利.清政府出尔反尔,把原来准许的民间修路权,收了回去,这令商人与百姓约7000万人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人们无法接受清政府的所为.涉及铁路利益的省份有湖北,湖南,四川与广东,其中四川和两湖,尤为关切.6月l7日,四川成立了保路10同志会,发起罢市,罢课,罢工,抗粮,决心争回路权,却遭到镇压,酿成"七一五"血案,死伤无数.血案发生的第二天,保路军队已演变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