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777820
大小:5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2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WORD格式可编辑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并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1)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二是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题中观点肯定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把意识的能动作用仅仅归结为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全面的。(2)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则对事物起消极的阻碍作用。题中观点没有看到错误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的阻碍作用,是片面的。(3)意识不能直
2、接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它必须在实践中通过人们的行动,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题中观点认为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是错误的。2.“运动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1)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而变化则重于强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所以,认为运动就是变化是不确切的(2)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绝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趋势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所以,认 为变化就是发展是不确切的。.3.“
3、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1)这句话说明了要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的道理。(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3)人们要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就必须首先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老老实实按规律办事。不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蛮干,就必然要爱到规律的惩罚4.“精神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1)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2)意
4、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意识由物质决定。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不论意识的反作用有多大,它总是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决定的。所以,精神不可能是万能的。5.重视物质文明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是唯心主义的表现。(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
5、本原的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文明,或者是是否强调精神文明。(2)追求物质文明不一定是唯物主义,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蛮干去追求物质文明,就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强调精神文明不一定是唯心主义,如果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不但不是唯心主义,而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的表现。6.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1).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广大人民的心愿,是继续全面建设
6、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整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3)认为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就会陷入唯心主义。4.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一个人知识构成的两个部分。直接经验是指一个人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对这个人来说是间接经验,其中重要的是书本
7、知识。(3)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经验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含义较广,既指感性认识,也指理性认识。所以,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既包含了感性认识,又包含了理性认识,而不能简单对应,不能认为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8.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专业技术资料分享WORD格式可编辑(1)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有不够全面之处。(2)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3)这说明,由于内因的
8、作用,近朱者不见得赤,近墨者也未必黑。但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上述看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虽然结论不同,但都是正确的。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道理的。(2)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由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阶级立场、世界观等不同,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