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古区灌淤土的物理性状研究

对红古区灌淤土的物理性状研究

ID:25761953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2

对红古区灌淤土的物理性状研究_第1页
对红古区灌淤土的物理性状研究_第2页
对红古区灌淤土的物理性状研究_第3页
对红古区灌淤土的物理性状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对红古区灌淤土的物理性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红古区灌淤土的物理性状研究.freel。在这个夹粘层中,一般存在20cm左右的不透水层。这样的构型保水保肥,肥劲足、后劲大,供肥供水性能好;不利因素是通气和透水性能差,会导致农作物烂根和死苗。耕作上应进行深翻、掺砂、疏松土壤、增施有机肥等措施。2.碳酸钙含量。因灌淤淋溶作用分布均匀,含量一般大于5%,属石灰性土壤,PH值在8.2~8.5之间,呈弱碱性反应。但磷的有效性在PH值6.5~7.5范围内活性最大(中性土壤),因此,土壤中的速效磷在碳酸钙含量高和PH值偏大的条件下,可溶性磷酸一钙和磷酸二钙形成了难溶性的磷酸三钙被储备起来,使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即使增施一定量的磷肥,在短时期内也不容易

2、提高磷肥的有效水平。所以说红吃劲土是贫磷土壤。如何提高磷肥的利用率,我认为一是磷肥应做基肥,与有机肥和氮肥混合施用,减少磷肥和土壤的接触面,缓解磷素的固定;二是采取精耕细作、疏松土壤、地膜覆盖等提高地温、活化土壤磷素;三是合理灌溉,协调土壤水气关系,提高土壤水温,增加磷的溶解度。3.红吃劲土容重和其它物理性状特征。土壤容重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指标之一,容重的大小表明土壤质地、松紧度、有机质的优劣。经分析,红吃劲土容重在土壤剖面中有两种分布形式:一是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即耕作层1.42g/cm3,犁底层1.53g/cm3,心土层1.50g/cm3,底土层1.40g/cm3。剖面中的质地和松紧度的分布

3、规律与容重的分布规律基本相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各自的特征均与土壤的孔性和耕性相关。这一特性更进一步证明红吃劲土土壤中存在不透水层,该类土壤约占红吃劲土面积的40%左右。二是容重在剖面中从上而下呈递增趋势,即上松下实的土体构型。分布规律为耕作层1.43g/cm3,犁底层1.45g/cm3,心土层1.50g/cm3,底土层1.56g/cm3。这种形式约占红吃劲土面积的60%左右。(二)厚层灌淤土属中其它土种物理性状1.灰茬土面积484亩,占灌淤土面积的0.85%,占川水地面积的0.79%。分布在窑街辖区红山、大砂、上街三个村,成土母质成分复杂,其主要成分是搬运堆

4、垫的城市可利用废杂物质,经过长期耕作,施用大量有机肥料,深翻等技术措施,而培育的一种肥力较高的地带性土壤,耕作灌溉时间悠久,特别是种植各种蔬菜时间较长,剖面观测结果表示土层深厚疏松,颜色较暗呈灰色,一米之内有炉渣、石砾等人类活动的痕迹,由上而下PH值在7.5~8.3,容重1.22~1.45g/cm3,质地轻,结构适中,属中性土壤土质。2.厚层漏砂土面积278亩,分布于红古乡新庄村尕车,土壤剖面层次发育明显,0~20cm为耕作层,20~65cm为淤积层,65~90cm为粉砂层,90cm以下为卵石层,质地由轻壤、砂壤、粉砂、卵石逐渐变粗,颜色由灰栗、灰红、灰黄逐渐变淡,土层松紧度由6.21kg/c

5、m3变为4.54kg/cm3,主要物理性状自上而下呈梯度变化趋势。3.黄吃劲土面积104亩,分布于平安镇岗子村。成土母质主要是黄土状物质,质地较红吃劲土轻,容重自上而下由1.61g/cm3向1.35g/cm3递减,耕作层比较紧实,是上实下紧的土体构型。生产上应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质含量,以便改善耕性。二、薄层灌淤土属划分为两个土种,面积2125亩,占川水地面积的3.5%,占灌淤土面积的3.71%。主要分布在湟水河沿岸的低阶地带和河漫滩上,土层厚度40~50cm左右,质地较轻,多为砂壤,土层以下是粉砂层或砂石混合淤积层或砂土间隔二元结构,保水保肥性能差,由于灌溉的淋溶作用,土壤养分渗漏

6、到沙砾层及其以下,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造成高投入低效益的局面。改良措施应以防止土壤侵蚀为主,采取客土和引洪淤积的方法,加厚土体厚度。另外,在平安镇平安村河滩分布淤砂土65亩,其土是沙砾上引洪淤积而成。剖面显示0~30cm为粉砂,30~64cm为淤积土,64cm以下为粉砂,这是一种两头松中间紧实土体结构。特点是发苗快,但不保肥保水,后劲不足,种植作物宜稀不宜密,今后应引洪淤积,加厚土层。三、盐化灌淤土全区现有盐化灌淤土265亩,占灌淤土面积的0.064%。主要分布在红古乡水车湾村、窑街红山村和海石湾虎头崖村,前两个村盐化灌淤土是地势低洼地带,由于降水、灌溉,提高了地下水位,加之排水不畅,造成盐分

7、大量聚积而形成,剖面中下层有潜育化现象;后者是由于灌溉水含盐量较高而形成,盐化过程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总的趋势是早春和深秋两季比较强烈。主要表现特征是盐随水来,盐随水去,随着季节性降雨和人为灌溉作用的不同,土壤形成干湿交替现象,从而导致雨季或灌水压盐,旱季返盐的季节性变化,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壤化学性质尚未测定,故该土的详细特征有待进一步分类分析。四、小结土壤分类是土壤形成和土壤属性的综合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