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物质人教育的评析与纠正策略

对培养物质人教育的评析与纠正策略

ID:25747701

大小:5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2

对培养物质人教育的评析与纠正策略_第1页
对培养物质人教育的评析与纠正策略_第2页
对培养物质人教育的评析与纠正策略_第3页
对培养物质人教育的评析与纠正策略_第4页
对培养物质人教育的评析与纠正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培养物质人教育的评析与纠正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培养物质人教育的评析与纠正策略 [摘要]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和目的的一项社会活动,其本质就是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价值的提升和人性的完善。当代随着科学技术价值的日益飙升,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我国当前学校教育日益倾向于培养物质人。鉴于此,学校教育应从物化走向人化,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对话,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使学校教育最终培养出身心健全、自由、和谐的完整人。  [关键词]物质人教育双向对话生活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与人类共始终。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既是其基础,又是其中心。然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价值的不断飙升,工具理性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

2、支配法则。表现在教育领域,将本该培养完整人性的教育变成了一个批量生产物质人的场所,放逐了教育的本真价值和意义。    一、物质人产生的文化背景    当今教育领域,不断复制出物质人的现象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就是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两大本性文化—工具理性文化和情感精神文化的内在不一致性日益突出。工具理性文化是指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所创造的有效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文化体系,如自然科学与技术等。人类要生存,就要征服自然,以解决温饱和生存发展问题,这就要靠发展工具理性文化来解决。然而,人毕竟是情感型动物,要追求心灵的快感满足与

3、宁静,他们不以理性为唯一的活动原则。目前,人类的工具理性文化已经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它对于数字化、定量化、功利化、实用化、工具化、技术化的追求,对于性能与功效的偏爱,对于物欲性、占有性的强调,使得人类生存活动中的另一维度,即体现人类生存发展的非功利性、非实用性、非工具性和非技术性的方面,即指人为了实现心理快感、提高精神生活质量而创造的文化体系,如宗教、文学、哲学等受到了忽视、排挤。  由于上述原因,人类的教育走到今天也随之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它确实需要培养有能力有教养的专门科技人才,一方面又忽略、排除了作为教育根本的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甚至还有

4、可能走向窒息和控制求学者心灵的反面。    二、物质人的实质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是集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为一身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这三者共同构成人性的系统结构,完整地表征了作为实体存在的人。而物质人却由于过度强调人性中的自然性而忽视了人性中的其它方面,最终使一个个完整的人沦为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畸形人。究其根本,物质人不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他或是被视为机器,或被当作整个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人只是被这具“物”所支配的另一具“物”;人又或是被等同于和其他动物一样,他的本性只是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人生的目的就是去追寻物质享受的快乐,认为这种追寻既是人之所需,它就必

5、然是善的。这样人生活的过程就直接被简化为物的开发、物的占有、物的消费与物的再开发、再占有与再消费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之中。人生活的主题就是对物的占有和利用。断定一个人是否成功,就看其取得了多少物质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人实际上成为物的工具,被物所奴役,沦为自己所发明、所创造的物的奴隶。表现在教育领域,由于学历和文凭直接与今后的工作和收入挂钩,人们对教育背后价值的关注甚于对教育本身价值的关注,这直接导致了教育领域内种种腐败和不法行为,差不多与考试制度同样悠久的考试作弊现象,时下流行的制售假文凭、假学历现象,说明“学历社会”中教育的真正动力就是利益驱动,同样也说明教育的功利化现象已

6、经走入了死胡同。学习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现实教育让莘莘学子们悟出了这样的“因果链”—读书为的是考试,考试为的是升学,升学为的是文凭,文凭为的是饭碗。这种功利化的教育价值取向直接导致了物质人的产生。    三、对培养物质人教育的评析    由于科学技术、知识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根本推动力,因此当今学校教育出现的对科学技术知识顶礼膜拜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在学校教育的视界中,知识被看成是人的唯一规定性,看成是人之本质。学生们是用知识一片片搭建起来的,充塞于学生心灵的唯一源泉就是知识。知识被扩张为人性的全部,人性中的其他部分,如伦理道德、审美情操等等,则都被虚无化。教育旨在教人做

7、人,其核心是道德教育。本该以教化人为主要目的的学校教育却为了“知识人”的培养而牺牲了对学生其道德的培养,用“物质的超越”去取代“精神的超越”。“局限眼前,醉心功利,遗忘未来,失却崇高”。这不能不说是当今教育界的一大悲哀。纯粹知识性的教学仅仅能为学生以后的生存作准备,完成的是“如何为生”的任务,由于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和灵魂的安顿,现代教育不能完成“为何而生”的任务。因此,现代学生变得越来越困惑,他们无力回答灵魂深处的终极叩问,从而产生越来越强烈的“虚弱感”、“被遗弃感”、“无家感”和“异化感”。在工具理性主宰的教育生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