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刑事案件证据调取的简单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刑事案件证据调取的简单分析 公诉权是检察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诉权的行使是通过公诉活动进行的,狭义的公诉活动仅指出庭支持公诉,广义的公诉活动不仅包括出庭公诉,还包括审查起诉和审判监督,但其重点是出庭支持公诉,其中,庭审过程中的举证是检察机关立论事实基础,是重中之重。一般来说,公诉机关所举证据绝大部分来源于侦查阶段,侦查人员所取证据的质量对公诉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公诉质量,则必须首先提高证据的质量,本文试就出庭公诉的需要简单探讨下侦查阶段对证据的收集要求。 一、出庭公诉对证据的要求 出庭公诉的目的是为
2、了证实被告人有罪,且应受刑事处罚,而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庭审方式的要求,检察机关要实现出庭公诉的目的,就必须通过宣读、出示证据,向法庭证明起诉书所指控的犯罪事实和情节是真实的、清楚的,并结合法条阐述对被告人的处理意见。据此,庭审中公诉人所举证据必须达到如下要求论文下载: 1、确实充分。任何证据材料在未经查证属实之前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公诉人向法庭出示的证据必须在审查起诉时审查清楚,均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充分证实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应当注意的是,证据充分不等同于证据量大,只有与案件有必然关联的事实方可作为证据使用。如果
3、证明案件事实的直接证据缺乏,仅是证明案件事实一个方面的若干证据,则要想完整地证明案件事实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一系列的单个证据必须达到能互相串联,形成一个无懈可击的证据锁链,运用逻辑思维将证据理顺来反映案件全貌。 2、重点突出。我国刑诉法将证据分为七类,七类证据又可以以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来划分。公诉人在法庭示证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围绕公诉意图组织证据,而不是事无巨细,机械地罗列证据。不同的公诉需要,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对被告人翻供的,要重点组织证实犯罪事实存在、确系被告人所为,依法
4、应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以及被告人的当庭翻供无合理依据等方面的证据;对贪污犯罪案件应侧重于对书证的列举,所举的证据以直接证据、实物证据、原始证据为主。 3、客观全面。这是证据客观性的必然要求,指控犯罪固然要求公诉人所使用的证据必须客观真实,证据之间相互印证,证据之间的矛盾能够被合理排除,证据能充分地证实被告人的行为符合所犯之罪的构成要件,但切实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公诉人也是责无旁贷,公诉人本着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刑事原则,向法庭出示证据应全面客观,既要注重向法庭提供证明被告人有罪,应当从重、加重处罚的证据,又要注重提供证明
5、被告人罪轻或者可以从轻、减轻处罚的证据。 4、证据合法。公诉人向法庭所举证的证据必须具有合法性,来源合法、内容合法。证据合法不仅是庭审的要求,也是重实体不轻程序的法律原则体现。我国刑诉法规定以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诈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的言词证据可能影响证据的客观真实的,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也要求,证据必须是合法收集的,内容也要符合法律规定,不违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德。 二、实践中出现的有关证据方面的问题 司法实践中,有些案件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公诉后,检察机关的指控未能得到合议庭的
6、完全支持,甚至出现完全不支持的状况,除了有法律认识、人为因素等原因外,大多数是因为证据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1、证据缺失。有的案件在法庭举证时让公诉人颇感证据单薄,究其原因,一是在侦查阶段,由于办案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及时收集第一手证据的意识不强,加之有些地区侦查技术与手段落后,应该收集的证据未能及时收集到;二是为使犯罪嫌疑人逃避法律追究,其本人或亲友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或者威胁、引诱证人作伪证,使侦查活动难度加大;三是证人因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如实作证。这些现象导致证据收集不全面客观,间接证据多,直接证据少,有的
7、案件甚至只有同案被告人的供述,很容易使公诉人在庭审中陷入被动。 2、证据变化。公诉人在法庭调查阶段一般需讯问被告人,有的案件还需要询问证人,有的被告人为减轻罪责和逃避法律追究,往往会以侦查人员刑讯逼供、诱供、指明问供为由全面翻供,一些共同犯罪案件中,同案犯之间还会互相推卸责任,此外,证人当庭改变证言,推翻原证现象也时有发生,尤其是以言词证据为主的受贿案件翻证翻供现象更为突出,公诉机关如果没有可以驳倒的证据,则只能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3、证据对抗。抗辩式的庭审模式使得控辩双方针锋相对,辩方为了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
8、可以从轻、减轻、免除处罚,除了在法理上寻找依据,在质证阶段抓住一些事实上的枝节不放,意图削弱证据的证明力外,还会千方百计收集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极少数缺乏职业道德的辩护律师,为了替犯罪分子开脱罪责,往往使用非法手段,毁灭、伪造证据或者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使控辩双方的证据对抗程度愈趋激烈。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