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四线和三相三线错误接线向量图分析和更正

三相四线和三相三线错误接线向量图分析和更正

ID:25700010

大小:13.56 M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22

三相四线和三相三线错误接线向量图分析和更正_第1页
三相四线和三相三线错误接线向量图分析和更正_第2页
三相四线和三相三线错误接线向量图分析和更正_第3页
三相四线和三相三线错误接线向量图分析和更正_第4页
三相四线和三相三线错误接线向量图分析和更正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相四线和三相三线错误接线向量图分析和更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WORD格式可编辑三相四线测量常识———————————————第一步:测三相电压测量U1n接线图如下:测量U2n、U3n方法与上面图类似,移动红线到第二、第三元件电压端,零线不动。(注意选择交流500)不带电压互感器时220V为正常,且三相电压数值相接近为正常。如果有某相为0,说明该相电压断线。能够测出U1=_____VU2=_____VU3=_____V第二步:测量各元件对参考点Ua的电压测量方法如下图:测量方法与上类似,移动红线到第二、第三元件电压端,接参考点的连线不动。目的:测出对参考点电压为0的该相确定为A相能够测

2、出U1a=_____VU2a=_____VU3a=_____V专业知识整理分享WORD格式可编辑第三步:测量三个元件的相电流测量I1的方法如下图:测量其它相与上图类似,移动黑线到第二、第三元件电流进线端。目的:判断各元件电流是否正常,正常是三相相电流相接近,如果有某相为0,说明该相电流开路或短路。能测出I1=_____AI2=_____AI3=_____A第四步:测量第一元件电压与各元件电流的相位角测量

3、端。目的:根据测出的角度来画相量图及功率表达式可以测出

4、U1I1-U2I1=120)········Uoo1I1-U2I1=240或者U2I1-U1I1=120则为逆相序专业知识整理分享WORD格式可编辑例题1————————————————————三相四线错误接线分析(红色为分析不写入)一、测量数据电压电流:U1=220VU2=220VU3=220VI1=1.5AI2=1.5AI3=1.5A参考点电压:U2a=0(因为参考点Ua=0说明U2为A相)········Uoooo相位角:1I1=260U1I2=140U1I3=200U2I1=140然后根据判断正逆相序:(如果电压某相

5、断线,则不能用此方法)············Uooo1I1-U2I1=120或者U2I1-U1I1=240则为正相序(本题U1I1-U2I1=120)········Uoo1I1-U2I1=240或者U2I1-U1I1=120则为逆相序二、画向量图三、三元件(按下面红字找图抄下来)专业知识整理分享WORD格式可编辑····第一元件:U1I1UcIb····第二元件:U2I2UaIa····第三元件:U3I3Ub-Ic四、错误功率(下面不带点,不带负号)Po1=UcIbcos(120-φ)P2=UaIacosφPo3=UbI

6、c(60-φ)考虑负荷对称则P=Poo1+P2+P3=UIcos(120-φ)+UIcosφ+UIcos(60-φ)=UI[cos(120o-φ)+cosφ+cos(60o-φ)]=UI(cos120ocosφ+sina120osinφ+cosφ+cos60ocosφ+sina60osinφ)1313=UI(-cosφ+sinφ+cosφ+cosφ+sinφ)222233=UI(sinφ+cosφ+sinφ)22=UIcosφ+3UIsinφ五、更正系数3UIcosK=P0/PX=(这里需要同除以UIcosφ)UIcos

7、UIsin3=13tg六、更正接线专业知识整理分享WORD格式可编辑左边是模板不要写在卷子上下图需要写得到实际接线后由于本题测量时候U2为A所以现在还要保持U2为A因为是正相序所以为CAB得下图92745618310就是更正接线专业知识整理分享WORD格式可编辑小规律————————————————————感性负荷时电压超前电流电流与电压角度为φU1U2U3可以分正逆相序但电源ABC永远是正相序。sinφ/cosφ=tgφcosφ/sinφ=ctgφsina(90o±φ)=cosφcos(90o+φ)=-sinaφc

8、os(90o-φ)=sinaφcos(180o±φ)=-cosφsina(180o-φ)=sinaφsina(180o+φ)=-sinaφ-cos(A±B)=cosAcosB+sinAsinBsina(A±B)=sinAcosB±cosAsinB0o30o45o60o90o120o150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