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c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介绍

iri-c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介绍

ID:25695905

大小:6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2

iri-c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介绍_第1页
iri-c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介绍_第2页
iri-c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介绍_第3页
iri-c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介绍_第4页
iri-c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介绍_第5页
资源描述:

《iri-c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介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ReactivityIndex-C,IRI-C(高宁荣12级心理学基地班20122905044)1理论背景共情(empathy)又译作“同情”、“共感”、“同感”、“同理心”、“神入”、“感情移入”等等。共情来自于德文术语“Einfuhlung”。“Empathy”实际上是E.G.Titchener对“Einfuhlung”的英文翻译,而T.Lipps是将共情应用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两人在关于共情的观点上存在异议。Lipps认为共情是因为共情对象富有表现力,从而迫使(impute)共情者感受到注视共情对象时所发生的体验;外

2、在物体或人将活动强加给了共情者,在模仿中获得感受。Titchener则认为共情是通过内在模拟形成心理意象的过程。他认为同感是对他人主观体验的共享,而共情是通过想象的感觉(idealsensation)想象自己处于他人境遇的体验Lipps倾向于认为共情是对客体感受的被动和直觉的反应,而Titchener则倾向于认为共情是个体主动、努力地进入另一个人的内在世界。所以两者早期就“共情”的争议则集中于共情的发生是主动还是被动,共情的过程是情感取向还是认知取向。在后期的关于共情的研究中主要分为临床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两种道路,其中临床心理学家对于共情的研究往往是基于现象派哲学,故而

3、并未有太多的争议;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则延续了Lipps与Titchener的争论——实验心理学家在共情的操作定义上就情感与认知何为本质展开了争论。最早从认知观点出发来研究“共情”的学者是Kohler(1929),其认为共情的重点在于理解别人的情感,而不仅仅是与他人共享情感。Mead同样支持从认知的观点出发探究“共情”,他特别强调个体对他人的角色采择能力,认为这是了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ReactivityIndex-C,IRI-C(高宁荣12级心理学基地班20122905044)1理论背景共情(empathy)又译作“同情”、“共感”、“同

4、感”、“同理心”、“神入”、“感情移入”等等。共情来自于德文术语“Einfuhlung”。“Empathy”实际上是E.G.Titchener对“Einfuhlung”的英文翻译,而T.Lipps是将共情应用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两人在关于共情的观点上存在异议。Lipps认为共情是因为共情对象富有表现力,从而迫使(impute)共情者感受到注视共情对象时所发生的体验;外在物体或人将活动强加给了共情者,在模仿中获得感受。Titchener则认为共情是通过内在模拟形成心理意象的过程。他认为同感是对他人主观体验的共享,而共情是通过想象的感觉(idealsensation)想象自

5、己处于他人境遇的体验Lipps倾向于认为共情是对客体感受的被动和直觉的反应,而Titchener则倾向于认为共情是个体主动、努力地进入另一个人的内在世界。所以两者早期就“共情”的争议则集中于共情的发生是主动还是被动,共情的过程是情感取向还是认知取向。在后期的关于共情的研究中主要分为临床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两种道路,其中临床心理学家对于共情的研究往往是基于现象派哲学,故而并未有太多的争议;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则延续了Lipps与Titchener的争论——实验心理学家在共情的操作定义上就情感与认知何为本质展开了争论。最早从认知观点出发来研究“共情”的学者是Kohler(

6、1929),其认为共情的重点在于理解别人的情感,而不仅仅是与他人共享情感。Mead同样支持从认知的观点出发探究“共情”,他特别强调个体对他人的角色采择能力,认为这是了解他人如何评论世界的方法:要想在高度社会化的世界里学会有效地生活,必须具备从他人的行为预测其进一步的反应、用预测的反应来修正自己行为的能力。Piaget则认为儿童起初不能区分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而去中心化的能力,能使儿童放弃自我中心的个人观点,从而构成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Wispe强调了共情和同感来自两个不同的传统。认为被唤醒的关于他人有需要缓解的痛苦的意识是同感。他对共情的定义是能够区分自我和他人

7、的个体无评判地理解他人积极或消极情感经验的努力。Hogan则编制了认知性共情量表,他认为共情是指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在智力上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在“共情”的情感取向的阵营中同样有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Stotland和他的同事或许是再次重申共情仅仅是情感术语的第一人。他把共情定义为“观察者察觉到他人正在或将要体验某种情感的一种情感反应”,尽管他认为情绪性共情和与准确性有关的认知过程会相互关联,但关注的主要是情绪反应。Hoffman将共情看作是更适合他人境遇而不是自己境遇的情感反应。Eisenberg则认为共情是源于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