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心声(中)

老子道德经心声(中)

ID:25671915

大小:350.00 KB

页数:79页

时间:2018-11-22

老子道德经心声(中)_第1页
老子道德经心声(中)_第2页
老子道德经心声(中)_第3页
老子道德经心声(中)_第4页
老子道德经心声(中)_第5页
资源描述:

《老子道德经心声(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老子道德经心声(中)-第20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绝学无为」、「绝学无忧」,《永嘉大师证道歌》第一句是「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都是直指超越二元对立的世界。「绝学无忧」,「学」包括体证「无为」的世界,如果你真的到达无为、无学世界,超越二元对

2、立,就是解脱自在。「绝学无忧」后面的几句经文,就是叙述二元对立的世界。「唯之与阿」的「唯」就是人家巴结的那些好话。「与阿」的「阿」就是恶言、愤怒,也就是好听的话跟不好听的话,「相去几何?」到底相差多少?如果用音频、音谱解析,是差不了多少,都是一些声音、符号而已,但是众生很容易被「声尘」转走,成为境界的奴隶。如果能够不论别人是如何的批评或是夸赞,你都能够让它穿流而过,不会被那些境界牵引,所以「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老子希望我们要超越善、恶的二元对立,但是众生就很在乎,认为这个是绝对的善、绝对的恶,善人跟恶人就不可以兼容,包括汉贼就一定不能两

3、立。事实上,善跟恶都是众生从「自我」的好恶标准去界定,于是「顺我则是,逆我则非」,你所界定的是非、善恶,事实本质实相上未必是如此,众生不要有如此僵化的观念,如果超越二元对立来看,「善之与恶,相去若何?」。真正的解脱者是要超越二元对立,老子也希望我们能够超越二元对立,但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落入在世间,还是必须接受世间法的一些规范。耶稣就是没看到这句话,都直话直说,结果很快就被判罪。举个例子,像前一段期间在非洲一个国家,有一位妇女发生婚外情,结果被国家法令把她判死刑,而且又要被众生用石头丢死,于是世界一些人权组织就前来声援,认为这样太过严苛、不公平。国家制

4、定出这样一个戒律,在国家里面要不要遵守?在世间法方面,还是要兼顾。如果众生能够容许,他们真的很喜欢过着洒脱自在的人生,但是众生都认为心目中的偶像大师,「怎么可以…」。假设有一次没有预先告知,看见心目中的偶像大师穿着一件短裤,你对他的印象就会打折扣。「原本你在我们心目中树立一个很好的相,奇怪!你怎么穿着短裤在那里晃来晃去呢?」现在假设我是住持,没办法!众生就是要看那个相,白天我就穿起“戏装”,但是如果有因缘可以自在,他们都希望能够回归自然,就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因为众生界定很多的是非道德标准,都是从自我的好恶标准去界定框框,一些解脱者希望能够纯真如实的展

5、现,但是有时候不得已,还是要兼顾世间人的眼光。「荒兮其未央哉!」宇宙的真理实相是如此浩瀚,「未央」就是因为没办法完全让大家彻底了解,无边无际的非常深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自我剖析、自我表白,一方面也是自我解嘲,「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众生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快乐,「如享太牢」吃的又是山珍海味,「如春登台」都好像很快乐。事实上,解脱者看到众生的快乐是表层的,在内心深层里面还是忧悲苦恼、不安。解脱者重视的是内心、心灵方面,老子说「我独泊兮其未兆」我是这么蠢蠢的,别人看不出我是身怀无价之宝,众生没办法看到他的智慧、内心

6、的宁静、能够解脱自在,众生看不到他展现出来「如婴儿之未孩」,就像小孩一般的纯朴纯真,因为他是超越二元对立的世界,来到一体世界,众生不太容易了解,因此无法了解到他的心境。「儽儽兮若无所归」众生看他像是一个没有家的人,「若无所归」就像是没有家的人。事实上,真正的智慧者、解脱者不会很富有,往往都是淡泊名利。佛陀本身也是如此,他到处在游走弘法,所有的财产就是在他身上而已。解脱者跟众生不同之处在哪里?「若无所归」的「若」,第一个阶段是处处无家。但是有两种人:一种是众生、凡夫,找不到究竟涅盘解脱界的家,所以是处处无家,于是内心不安、若有所「失」。另一种是空虚,不知道涅盘

7、界的家在哪里,找不到涅盘界的家,不知究竟皈依处,于是众生的内心不安、是苦的。一个解脱者是处处无家,然后又处处家。众生是处处有家,表相上好像有个家,但是事实上内心里面却是处处无家,因为你的苦、不安。解脱者外表像是处处无家,但是内心是处处有家,整个法界都是内心归依处的家、涅盘界的家。所以,一个是内心的苦、不安,一个是大安心、大自在,如果从外相来看,佛陀的外表上就像乞丐,到处游行、到处托钵;老子看起来是穷苦落魄,庄子也是一样穷苦落魄,虽然在外表看他们好像处处无家,但是事实上他们是处处家、处处安心自在,就是「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一般众生好像很富有、金玉满

8、堂,在物质上好像都拥有很多,「而我独若遗」都是两手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