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670730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2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课程,汉语言文学已成为了各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审美教育属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美学理论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需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作为其重要的教学目标,以使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更能适应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审美教育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审美教育是指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及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使人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以达到美化人的心灵、语言、
2、形态、行为,提高人们道德及智慧的目的。而狭义的审美教育是指用艺术的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通过审美活动来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人们理解和评价美的能力。 (二)审美教育的意义 其一,培养审美情感,丰富人的精神。审美教育的开展能够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生活,使人变得高尚、纯洁。审美教育作用于学生,则能实现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使其个性和谐,道德高尚,精神得到充实和丰富。 其二,建立健全审美心态,摆脱急功近利之心。审美教育注重人的精神追求,注重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它能使人心情愉悦、心态轻松,超越于物质和功力之上,这就使得学
3、生在面对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之时能从容面对,保持良好心态,追求适宜的生活。 其三,培养审美能力,提高个人竞争力。有效开展审美教育能不断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情商,提升其精神风貌,促其展现良好形态,从而使学生更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提高竞争能力。 其四,提升审美情趣,完善独立人格。实施审美教育,能激发学生爱美的天性和追求美的热情,发展形象思维,提升想象力,并使学生在主动积极追求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丰富审美情趣,实现精神世界的升华,健全独立人格。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发掘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因素。文学作品都具备一定的审美因素和艺
4、术境界。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要善于发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如在教学古诗词时,诗词中的意象美便值得学生去体会和感悟。意象美是作者将外在景观与内心世界二者紧密结合而产生的美,如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诗人以几组独立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组成了一幅凄凉的图画,与作为断肠人的游子相映衬,深刻表现了游子离家后的落寞与寂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着重分析诗中的意象所反映出的人的情感,以深化学生对诗的理解,培养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作品多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是作者内心思想的外
5、化,因而教师在教学文学作品时应深刻分析作品的内涵,引领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使学生通过作品与作者对话,深入领会作品所传达的对于真善美及假丑恶的思想,以审美的态度和认识来学习作品,激发阅读情感,获得艺术的熏陶。如在学习古诗《过零丁洋》时,教师可结合作者的性格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讲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自觉进入到对诗的主题内涵的审美分析中去,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观念。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促使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因素。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新教学方法,引起学生
6、学习的兴趣,并将审美教育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树立审美理念,提高审美情趣。此外,教师还可根据授课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编排情景剧,激起学生研究作品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感受作品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增强审美教育实效。汉语言文学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一篇文学作品是否分析的透彻,是否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这都需要教师作出努力。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教育中,能否有效地认识作品中的美,传达作品中的美,组织学生深入探讨这种美,也需要教师具
7、有较高的审美本文由.L.收集整理认识和审美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全面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文化水平,提高教学专业技能,以使自己在教学中能更好、更系统地把握作品内容,分析作品内涵,引导学生鉴赏作品,增强审美教育的实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加强审美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审美教育的实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贡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